功能法与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研究--以《新实用汉语课本》为例
内容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缘起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四、研究对象 | 第11-13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功能法 | 第14-26页 |
第一节 功能法概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功能法的基本理念 | 第14-15页 |
二、功能法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三、"功能—意念"大纲与功能项目 | 第16-20页 |
第二节 功能法与第二语言教材 | 第20-22页 |
一、功能法与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二、功能法对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关系 | 第21页 |
三、国外在功能法指导下编写的第二语言教材举例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功能法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| 第22-24页 |
一、功能法传入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状况 | 第22页 |
二、功能法在我国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三、功能法指导下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 | 第23-2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《课本》中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 | 第26-38页 |
第一节 功能大纲与语法大纲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《课本》中功能项目的选择与编排原则 | 第27页 |
第三节 《课本》中语法点的选择与编排原则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《课本》中功能项目的选择和语法点的编排 | 第28-36页 |
一、《课本》中出现的功能项目 | 第28-33页 |
二、《课本》中语法点的选择与编排 | 第33-35页 |
三、《课本》中例句的选择和编写 | 第35-3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《课本》中各要素对功能法的体现 | 第38-49页 |
第一节 《课本》中课文的编写 | 第38-40页 |
一、课文对功能项目的展示 | 第38-40页 |
二、课文对功能项目的教学 | 第40页 |
第二节 《课本》中词汇与汉字教学的编排 | 第40-45页 |
一、词汇的选择与词汇量的控制 | 第41-43页 |
二、词汇的编排 | 第43-44页 |
三、汉字的教学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《课本》的练习设计 | 第45-48页 |
一、练习强度 | 第45-46页 |
二、练习题型 | 第46-47页 |
三、"练习"的思考 | 第47-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功能法与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编写的关系 | 第49-58页 |
第一节 教材中功能项目的选择依据与编排顺序 | 第49-51页 |
一、功能项目的选择依据 | 第49-50页 |
二、功能项目的编排顺序 | 第50-51页 |
三、功能大纲与语法大纲的关系 | 第51页 |
第二节 教材各要素的编写对功能法的体现 | 第51-56页 |
一、课文的编写 | 第52页 |
二、词汇的编写 | 第52-55页 |
三、练习编写与交际性操练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功能法与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编写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一、互相渗透、互为依靠 | 第56页 |
二、互相促进,共同发展 | 第56-5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| 第61-62页 |
后记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