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李吉林情境教学观阐释及研究意义 | 第12-20页 |
(一) 李吉林情境教学观内涵 | 第12-17页 |
1. 创设情境 | 第14-15页 |
2. 进入情境 | 第15页 |
3. 运用情境 | 第15-16页 |
4. 借助情境 | 第16-17页 |
(二) 李吉林情境教学观的研究意义 | 第17-20页 |
1. 研究情境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生态 | 第18-19页 |
2. 研究情境教学有助于变革学习方式 | 第19页 |
3. 研究情境教学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,拓宽学习途径 | 第19-20页 |
二、李吉林情境教学观的特点 | 第20-24页 |
(一) 形象性 | 第21-22页 |
(二) 意趣性 | 第22页 |
(三) 情真性 | 第22-23页 |
(四) 理蕴性 | 第23-24页 |
三、李吉林情境教学观的实施 | 第24-34页 |
(一) 情境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| 第24-28页 |
1. 创设形象情境,在图中识字 | 第24-25页 |
2. 创设联想情境,在想中识字 | 第25-26页 |
3. 创设实物情境,在玩中识字 | 第26-27页 |
4. 创设体态情境,在看中识字 | 第27-28页 |
(二) 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| 第28-30页 |
1. 初读——创设情境抓全篇,激发学习兴趣 | 第28-29页 |
2. 细读——突现情境抓重点,理解关键句段 | 第29页 |
3. 精读——凭借情境品语感,欣赏课文精华 | 第29-30页 |
(三) 情境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| 第30-34页 |
1. 观察情境,提供源泉 | 第31-32页 |
2. 进入情境,激发兴趣 | 第32-33页 |
3. 拓宽情境,打开思路 | 第33页 |
4. 范文引路,读写结合 | 第33页 |
5. 提早起步,螺旋上升 | 第33-34页 |
四、李吉林情境教学观的启示 | 第34-49页 |
(一)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| 第34-37页 |
1. 渲染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| 第35-36页 |
2. 感悟人文化的文本教材 | 第36-37页 |
3. 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| 第37页 |
(二) 语文教学要追求美的教学艺术 | 第37-41页 |
1. 利用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| 第38-40页 |
2. 利用情境培养学生感受美、鉴赏美、表达美的能力 | 第40-41页 |
(三)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富有感情 | 第41-44页 |
1. 教师有情学生才会有情 | 第41-42页 |
2. 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情感 | 第42-43页 |
3. 教师应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| 第43-44页 |
(四) 语文教学中要做到“情”和“境”的和谐统一 | 第44-49页 |
1. 利用视觉获得情感体验 | 第44-45页 |
2. 利用听觉激发学生情感 | 第45-46页 |
3. 恰当的安排角色体验 | 第46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