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深基坑工程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| ·深基坑工程的发展历史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深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| ·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深基坑变形机理及变形计算分析 | 第17-28页 |
| ·深基坑变形性状分析 | 第17-19页 |
| ·基坑底部隆起 | 第17页 |
| ·基坑支护结构变形 | 第17-18页 |
| ·支护结构周围地表变形 | 第18-19页 |
| ·深基坑变形机理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·深基坑底部隆起机理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支护结构后侧土体变形机理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深基坑变形计算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·基坑底部隆起量计算 | 第21-23页 |
| ·支护结构后土层变形计算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现场实测方案 | 第28-45页 |
| ·深基坑工程现场概况 | 第28-33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28-29页 |
| ·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9-33页 |
| ·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| 第33-36页 |
| ·放坡开挖加土钉墙支护 | 第33页 |
| ·钻孔灌注桩加预应力锚索支护 | 第33-35页 |
| ·钻孔灌注桩加钢管支撑支护 | 第35-36页 |
| ·支护结构施工方案 | 第36-38页 |
| ·主要工程材料 | 第36页 |
| ·施工方案 | 第36-37页 |
| ·施工关键技术 | 第37-38页 |
| ·现场量测方案 | 第38-44页 |
| ·现场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8页 |
| ·现场量测方案编制依据 | 第38页 |
| ·施工量测方案 | 第38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现场实测结果与分析 | 第45-60页 |
| ·概况 | 第45页 |
| ·基坑安全观测预警值及控制值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| ·围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量测结果分析 | 第47-52页 |
| ·概况 | 第47页 |
| ·围护桩深部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土钉墙支护结构位移变化规律 | 第50-52页 |
| ·锚索拉力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概况 | 第52页 |
| ·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钢支撑轴力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·概况 | 第54页 |
| ·钢管支撑轴力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·周边建筑物沉降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概况 | 第57页 |
| ·量测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五章 基坑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数值模拟与参数分析 | 第60-79页 |
| ·引言 | 第60页 |
| ·FLAC~(3D)基本原理与模型 | 第60-64页 |
| ·FLAC~(3D)计算基本原理 | 第60-61页 |
| ·FLAC~(3D)求解过程 | 第61-62页 |
| ·土体本构模型 | 第62-63页 |
| ·结构单元 | 第63-64页 |
| ·FLAC~(3D)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| 第64-71页 |
| ·桩锚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| 第65-66页 |
| ·桩锚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6-71页 |
| ·桩锚支护结构影响参数分析 | 第71-77页 |
| ·挡土桩刚度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| ·锚索倾角变化影响分析 | 第74-76页 |
| ·锚索位置影响分析 | 第76-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| 第六章 基于强度折减原理的深基坑周边环境安全性分析 | 第79-88页 |
| ·计算分析基本原理 | 第79-81页 |
| ·深基坑开挖引起地层移动分析 | 第79-80页 |
| ·强度折减原理 | 第80页 |
| ·基本假定 | 第80-81页 |
| ·计算方法及流程 | 第81-82页 |
| ·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| 第82-84页 |
| ·深基坑支护特性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分析 | 第84-87页 |
| ·支护结构刚度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| ·入土深度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| 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8-89页 |
| ·展望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实践情况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