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5页 |
| 第一节 问题提出 | 第8-11页 |
| 一、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实践研究需要 | 第8-9页 |
| 二、对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的思考 | 第9-11页 |
|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一、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| 二、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| 三、践行新课程改革先进教学理念 | 第11-12页 |
| 第三节 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| 一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2页 |
| 二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群体动力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第四节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一、调查法 | 第14页 |
| 二、访谈法 | 第14页 |
| 三、观察法 | 第14页 |
| 四、实验法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2页 |
|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5-19页 |
| 一、合作学习的定义 | 第15-17页 |
| 二、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节 小组合作学习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9-22页 |
| 一、合作学习的定义 | 第19页 |
| 二、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三、述评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——以Y中学为例 | 第22-31页 |
| 第一节 Y中学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| 第22-27页 |
| 一、Y中学的背景介绍 | 第22页 |
| 二、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| 第22-23页 |
| 三、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较低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 | 第24-26页 |
| 五、学困生依赖加剧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节 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| 一、小组划分不科学 | 第27页 |
| 二、小组角色分工不合理 | 第27-28页 |
| 三、小组合作学习中,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合作 | 第28-29页 |
| 四、教师监督不到位 | 第29-30页 |
| 五、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 | 第30-31页 |
| 第四章 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提升的具体实践 | 第31-47页 |
| 第一节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过程 | 第31-36页 |
| 一、合理分组 | 第31页 |
| 二、小组组长培训 | 第31页 |
| 三、小组角色安排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呈现合作目标与任务 | 第32-33页 |
| 五、小组讨论 | 第33页 |
| 六、展示成果 | 第33-34页 |
| 七、评价 | 第34-36页 |
| 第二节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案例呈现 | 第36-41页 |
| 一、案例一:单词学习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案例二:听说课(Listeningandspeaking) | 第37-38页 |
| 三、案例三:阅读课(reading) | 第38-40页 |
| 四、案例四:写作课(writing)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节 实验结果 | 第41-44页 |
| 一、实验前的数据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实验后的数据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第四节 实验结论 | 第44-47页 |
| 一、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| 第44页 |
| 二、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,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| 第44-45页 |
| 三、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,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| 第45页 |
| 四、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,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| 第45-46页 |
| 五、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,可以起到“兵带兵”的效果,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提升的策略 | 第47-53页 |
| 第一节 学校要大力支持 | 第47-48页 |
| 一、学校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| 第47页 |
| 二、学校开展各种活动,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| 第47-48页 |
| 第二节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| 第48-51页 |
| 一、教师需要强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 | 第48页 |
| 二、教师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| 第48页 |
| 三、教师需要加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 | 第48-49页 |
| 四、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活动安排 | 第49-51页 |
| 第三节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| 第51-53页 |
| 一、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| 第51页 |
| 二、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及动机 | 第51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附录一 访谈问题 | 第56-57页 |
| 附录二 调查问卷 | 第57-58页 |
| 附录三 调查问卷 | 第58-60页 |
| 附录四 调查问卷 | 第60-62页 |
|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