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学习”语义场的形成和义场成员分布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8-19页 |
| (一) 选题缘由 | 第8页 |
| (二) 研究状况 | 第8-15页 |
| 1、语义场研究 | 第9-10页 |
| 2、词义演变研究 | 第10-13页 |
| 3、词义组合与词义演变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4、义素分析法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(三) 研究对象 | 第15-17页 |
| 1、研究词目 | 第15-16页 |
| 2、语料选取 | 第16-17页 |
| 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| (五) 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二、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的形成 | 第19-39页 |
| (一) “学习”语义场概述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0-34页 |
| 1、“学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21-23页 |
| 2、“习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23-26页 |
| 3、“修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26-28页 |
| 4、“读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28-30页 |
| 5、“攻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30-32页 |
| 6、“念”的“学习”义位形成与发展 | 第32-34页 |
| (三) 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共性和特性 | 第34-39页 |
| 1、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的共性 | 第34-36页 |
| 2、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的特性 | 第36-39页 |
| 三、义场成员各时段“学习”义位分布特点 | 第39-52页 |
| (一) 上古汉语“学习”义位分布特点 | 第39-42页 |
| 1、上古汉语“学习”义场成员各义位出现频次统计 | 第39-41页 |
| 2、上古汉语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频次统计 | 第41-42页 |
| 3、上古汉语四个成员在义场中的位置 | 第42页 |
| (二) 中古汉语“学习”义位分布特点 | 第42-46页 |
| 1、中古汉语“学习”义场成员各义位出现频次统计 | 第42-45页 |
| 2、中古汉语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频次统计 | 第45-46页 |
| 3、中古汉语五个成员在义场中的位置 | 第46页 |
| (三) 近代汉语“学习”义位分布特点 | 第46-52页 |
| 1、近代汉语“学习”义场成员各义位出现频次统计 | 第46-49页 |
| 2、近代汉语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频次统计 | 第49-50页 |
| 3、近代汉语六个成员在义场中的位置 | 第50-52页 |
| 四、“学习”语义场发展变化规律 | 第52-62页 |
| (一) 义场成员“学习”义位分布不均衡 | 第52-54页 |
| (二) “学习”义位的增加引起“学习”义场变化 | 第54-55页 |
| (三) “学习”语义场集稳定与变化于一体 | 第55-57页 |
| (四) 义场成员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演变 | 第57-58页 |
| (五) “学习”义场成员的地位划分 | 第58-62页 |
| 1、词是否单用标准 | 第59页 |
| 2、义位标准 | 第59-62页 |
| 五、结语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