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第一节 壮族农耕文化 | 第9-11页 |
| 一、壮族概况 | 第9-10页 |
| 二、地域色彩浓厚的壮族农耕文化 | 第10-11页 |
| 三、壮族农耕文化观念 | 第11页 |
| 第二节 壮族农耕文化研究概况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 | 第12页 |
| 二、壮族哲学思想研究在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壮族社会习俗研究 | 第13页 |
| 四、壮族文化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一、壮语语词与壮族农耕文化意识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壮语语词折射出的生产生活观念 | 第17-34页 |
| 第一节 珍重土地资源的观念 | 第17-23页 |
| 一、神造土地尊重神赐 | 第17-20页 |
| 二、依地设名尊重土地原貌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谚语中的土地情结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节 勤俭持家的观念 | 第23-28页 |
| 一、褒勤贬懒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提倡节俭,反对浪费和赌博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节 适时农事的观念 | 第28-32页 |
| 一、掌握气象变化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适时农事 | 第30-32页 |
| 第四节 经济独立的观念 | 第32-34页 |
| 一、男子婚后分居习俗 | 第32-33页 |
| 二、女子自备嫁妆习俗 | 第33页 |
| 三、谚语灌输经济独立思想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崇智尚巧的民族整体心理 | 第34-45页 |
| 第一节 投影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34-37页 |
| 一、神话传说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34-35页 |
| 二、民间故事中的褒智讽愚心理 | 第35-37页 |
| 第二节 蕴含在风俗习惯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37-42页 |
| 一、映现在“汲新水”习俗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37页 |
| 二、流淌在歌墟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37-42页 |
| 第三节 熟语中的崇智尚巧心理 | 第42-45页 |
| 一、褒智讽愚是民之常语 | 第42-43页 |
| 二、勤学苦练是获智之途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壮语语词折射出的道德观念 | 第45-63页 |
| 第一节 敬老爱幼和互敬互爱的道德观 | 第45-55页 |
| 一、敬老爱幼的道德观 | 第45-53页 |
| 二、互敬互爱的道德观 | 第53-55页 |
| 第二节 睦邻互助和以诚为本的人际观 | 第55-59页 |
| 一、睦邻互助的观念 | 第55-57页 |
| 二、以诚为本的观念 | 第57-59页 |
| 第三节 尊重女性和感恩报德的社会观 | 第59-63页 |
| 一、女性为尊褒扬女性 | 第59-61页 |
| 二、竭尽孝道感恩报德 | 第61-63页 |
| 第五章 壮语语词折射出的宗教信仰观念 | 第63-77页 |
| 第一节 万物有灵观 | 第63-68页 |
| 一、万物有灵观与自然崇拜 | 第63-65页 |
| 二、万物有灵观与动物崇拜 | 第65-68页 |
| 第二节 祖先崇拜观 | 第68-71页 |
| 一、祖先崇拜的基础 | 第68-69页 |
| 二、祖先崇拜的表现 | 第69-71页 |
| 第三节 多神信仰观 | 第71-77页 |
| 一、麽师道三教倡导信仰的神灵 | 第71-72页 |
| 二、现实生活信仰敬奉的神灵 | 第72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附录一:《芭蕉雨林》 | 第83-85页 |
| 附录二:壮族图片 | 第85-88页 |
| 后记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