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制造”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“工匠精神”的本质及发展历程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“工匠精神“的本质 | 第18-19页 |
一、学术界对工匠精神概念的界定 | 第18页 |
二、笔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、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我国工匠精神的发展阶段 | 第19-24页 |
一、工匠精神的启蒙阶段 | 第19页 |
二、工匠精神的发展阶段 | 第19-20页 |
三、工匠精神的衰落阶段 | 第20-22页 |
四、工匠精神的复兴阶段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“中国制造”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“中国制造”呼唤工匠精神 | 第24-29页 |
一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 | 第25-26页 |
二、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呼唤工匠精神 | 第26-28页 |
三、发展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呼唤工匠精神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工匠精神助力制造强国 | 第29-32页 |
一、工匠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 | 第29-30页 |
二、工匠精神是推动品质革命的动力源泉 | 第30页 |
三、工匠精神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瓶颈 | 第32-39页 |
第一节 办学体制错位,导向偏离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培养理念缺失,培养意识不足 | 第33-35页 |
第三节 培养方式错位,培养方法简单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培养课程缺失,培养途径堵塞 | 第36-37页 |
第五节 社会认可度不高,师资薄弱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中国视域下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探析 | 第39-51页 |
第一节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,提升职业教育地位 | 第39-43页 |
一、中高职教育分流中培养工匠精神 | 第39-40页 |
二、高职教育的本科化办学中培养工匠精神 | 第40-42页 |
三、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 | 第42页 |
四、推进产业部门主管职业教育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大力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| 第43-45页 |
一、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意识 | 第43-44页 |
二、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意识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 | 第45-46页 |
一、培养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 | 第45页 |
二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 | 第45-46页 |
三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| 第46页 |
第四节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| 第46-51页 |
一、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| 第46-48页 |
二、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 | 第48页 |
三、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 | 第48-49页 |
四、校企合作中检验工匠精神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2页 |
后记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