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--以X市为例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一、西方工会集体谈判的发展及研究情况 | 第11-14页 |
二、我国工会集体协商的发展及研究情况 | 第14-19页 |
第三节 研究对象、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一、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 | 第19-20页 |
二、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0页 |
三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| 第20-21页 |
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五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内容与发展 | 第23-27页 |
第一节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一、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的内涵 | 第23页 |
二、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的异同点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| 第24-27页 |
一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早期探索阶段 | 第24-25页 |
二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正式建立与发展阶段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X市工会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证分析 | 第27-46页 |
第一节 X市开展第三方调查的总体方案 | 第27-29页 |
一、经营管理者问卷调查内容 | 第27-28页 |
二、工会干部问卷调查内容 | 第28页 |
三、职工问卷调查内容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第三方调查结果 | 第29-44页 |
一、经营管理者部分 | 第29-34页 |
二、工会干部部分 | 第34-37页 |
三、职工部分 | 第37-42页 |
(一) 问卷信度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二) 职工基本情况 | 第38页 |
(三)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情况 | 第38-39页 |
(四) 职工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感受及希望 | 第39-42页 |
四、一些辅助统计数据 | 第42-44页 |
第三节 实证调查的结论分析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践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46-53页 |
第一节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| 第46-48页 |
一、工会组织发挥作用不够 | 第46页 |
二、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 | 第46-47页 |
三、企业对集体协商工作的忽视 | 第47页 |
四、政府在集体协商中定位不明确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工资集体协商实践中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8-53页 |
一、相关法律法规缺少可操作性 | 第48-49页 |
二、工会组织自身力量相对薄弱 | 第49-51页 |
三、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局限 | 第51页 |
四、地方政府唯考核至上的政绩观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| 第53-58页 |
第一节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的实践 | 第53-55页 |
一、集体谈判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| 第53-54页 |
二、美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践 | 第54页 |
三、德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践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西方集体谈判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| 第55-58页 |
一、积极推动产业和行业集体谈判 | 第55-56页 |
二、健全的法制体系 | 第56页 |
三、工会组织独立自主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 | 第58-68页 |
第一节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| 第58-59页 |
一、提高立法层次 | 第58页 |
二、细化协商流程 | 第58-59页 |
三、加强协商“硬度” | 第59页 |
第二节 加强工会改革 | 第59-61页 |
一、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 | 第60-61页 |
二、加快工会工作方式的转变 | 第61页 |
第三节 发挥好工会维权职能 | 第61-64页 |
一、围绕提质增效 | 第62页 |
二、抓好日常宣传 | 第62-63页 |
三、做好经费保障 | 第63页 |
四、打造专业队伍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促进企业特别是行业性集体协商建设 | 第64-65页 |
一、加强宣传与沟通 | 第64页 |
二、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感 | 第64-65页 |
三、加强行业性集体协商建设 | 第65页 |
四、打造“群团联盟” | 第65页 |
第五节 地方政府强化自身职能 | 第65-67页 |
一、完善相关法规 | 第66页 |
二、改善集体协商环境 | 第66-67页 |
三、加强监督力度 | 第67页 |
第六节 提高职工参与度 | 第67-68页 |
一、探索工会会员积分制度建设 | 第67页 |
二、加强工会和群众的双向互动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