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一、三支一扶 | 第12-13页 |
二、职业认同理论 | 第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6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3-15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6-25页 |
第一节 “三支一扶”计划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一、自身层面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二、用人单位层面的研究 | 第17页 |
三、政策层面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四、相关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5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三、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研究 | 第23页 |
四、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F区“三支一扶”激励政策的效果评价 | 第25-32页 |
第一节 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激励政策的内容 | 第25-27页 |
一、福利待遇 | 第25页 |
二、期满考核 | 第25-26页 |
三、培养与激励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内容 | 第27-28页 |
一、“三支一扶”队伍不断壮大 | 第27页 |
二、支农类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集聚效应比较明显 | 第27-28页 |
三、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| 第28页 |
第三节 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激励政策失灵的表现 | 第28-32页 |
一、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留住难 | 第28-29页 |
二、“支医”、“支教”大学生奇缺 | 第29页 |
三、工资待遇低 | 第29-30页 |
四、社会知晓度低 | 第30页 |
五、合作社类大学生矛盾突出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F区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41页 |
第一节 影响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的个人因素 | 第32-34页 |
一、职业情感 | 第32-33页 |
二、就业动机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影响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社会因素 | 第34-36页 |
一、职业声望 | 第34-35页 |
二、社会资本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影响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政策因素 | 第36-41页 |
一、政府政策 | 第36-38页 |
二、期满考核 | 第38-39页 |
三、激励机制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提高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政策建议 | 第41-46页 |
第一节 以精神激励提高职业认同 | 第41-43页 |
一、加强职业认同培训,激发大学生基层工作的精神动力 | 第41页 |
二、开展职业能力竞赛,提升大学生工作激情 | 第41-42页 |
三、实施人才培养选拔计划,打造青年后备人才队伍 | 第42页 |
四、加大支扶工作的宣传,提升“三支一扶”职业声望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以物质激励提高职业认同 | 第43-44页 |
一、关心大学生的福利待遇,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| 第43页 |
二、探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,给予创业补贴 | 第43-44页 |
三、完善生活安居服务,提高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| 第44页 |
第三节 以制度激励提高职业认同 | 第44-46页 |
一、建立职业发展规划长效机制 | 第44页 |
二、制定“三支一扶”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 | 第44-45页 |
三、对合作社类大学生,出台综合激励制度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2页 |
附录一 | 第52-55页 |
附录二 | 第55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