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3 研究现状评价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内涵及其养成 | 第20-27页 |
2.1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内涵 | 第20-22页 |
2.1.1 道德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1.2 道德信仰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1.3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 道德信仰的特点和功能 | 第22-24页 |
2.2.1 道德信仰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2.2 道德信仰的功能 | 第23-24页 |
2.3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养成的必要性 | 第24-27页 |
2.3.1 关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| 第24-25页 |
2.3.2 关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 | 第25页 |
2.3.3 关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坚守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分析——以内蒙古五所高校作为分析样本 | 第27-55页 |
3.1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调查问卷设计 | 第27-30页 |
3.1.1 问卷设计 | 第27-28页 |
3.1.2 调查对象 | 第28-30页 |
3.2 基于实证分析的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评估 | 第30-55页 |
3.2.1 研究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3.2.2 基于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 | 第30-42页 |
3.2.3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的表现 | 第42-55页 |
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55-68页 |
4.1 社会转型 | 第55-60页 |
4.1.1 经济体制转轨 | 第55-57页 |
4.1.2 多元文化融合 | 第57-58页 |
4.1.3 道德信仰政治化 | 第58-60页 |
4.2 运行机制不健全 | 第60-63页 |
4.2.1 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不健全 | 第60-61页 |
4.2.2 舆论导向消极化 | 第61-63页 |
4.3 道德信仰教育不足 | 第63-65页 |
4.3.1 学校教育不完善 | 第63-64页 |
4.3.2 家庭教育结构性缺失 | 第64-65页 |
4.4 大学生主体自身原因 | 第65-68页 |
4.4.1 价值评判能力不强 | 第65-66页 |
4.4.2 缺乏道德情感关怀 | 第66页 |
4.4.3 缺乏道德自律能力 | 第66-67页 |
4.4.4 缺乏道德选择和践行能力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设路径 | 第68-77页 |
5.1 加强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建设 | 第68-70页 |
5.1.1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| 第68-69页 |
5.1.2 加强文化建设 | 第69页 |
5.1.3 加强政治建设 | 第69-70页 |
5.2 健全道德信仰保障机制 | 第70-72页 |
5.2.1 健全道德赏罚机制 | 第70-71页 |
5.2.2 优化舆论的导向作用 | 第71页 |
5.2.3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| 第71-72页 |
5.3 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 | 第72-74页 |
5.3.1 完善学校道德信仰教育 | 第72-74页 |
5.3.2 完善家庭道德信仰教育 | 第74页 |
5.4 引导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自我培育 | 第74-77页 |
5.4.1 树立科学的道德信仰 | 第75页 |
5.4.2 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氛围 | 第75页 |
5.4.3 锤炼坚定的道德意志 | 第75-76页 |
5.4.4 积极培养正能量的道德行为习惯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9-9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