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研究现状和方法 | 第10-12页 |
(一)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(一)研究重点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难点 | 第12页 |
(三)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概述 | 第13-20页 |
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5页 |
一、壮族传统文化 | 第13页 |
二、校本课程 | 第13-14页 |
三、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| 第15-17页 |
一、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 | 第15页 |
二、具有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| 第15-16页 |
三、具有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| 第17-18页 |
一、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壮族传统文化知识 | 第17页 |
二、使学生具备简要介绍家乡壮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| 第17-18页 |
三、打造具有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| 第18页 |
第四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 | 第18-20页 |
一、壮族地区的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 | 第18-19页 |
二、广西武鸣地区的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广西A高中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策略 | 第20-43页 |
第一节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| 第20-22页 |
一、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| 第20页 |
二、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类型、特点及其开发模式 | 第22-23页 |
一、校本课程的类型 | 第22页 |
二、校本课程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三、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| 第23页 |
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 | 第23-24页 |
一、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 | 第23-24页 |
二、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| 第24页 |
三、校本课程的课程落实安排 | 第24页 |
第四节 教学案例 | 第24-43页 |
案例一:《壮族起源及其发展概况》 | 第24-28页 |
案例二:《壮族的节日文化》 | 第28-31页 |
案例三:《壮族的艺术文化》 | 第31-36页 |
案例四:《壮族的稻作文化和宗教文化》 | 第36-38页 |
案例五:《壮族的礼俗文化和医药文化》 | 第38-43页 |
第三章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效与课程评价 | 第43-65页 |
第一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效 | 第43-45页 |
一、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了可操作的有效载体 | 第43-44页 |
二、壮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| 第44页 |
三、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| 第44-45页 |
四、学校文化建设走上了特色化道路 | 第45页 |
第二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 | 第45-63页 |
一、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境与目标的评价 | 第46页 |
二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 | 第46-55页 |
三、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| 第55-58页 |
四、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| 第58-63页 |
第三节 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| 第63-65页 |
一、教师对校本课程缺乏认识,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| 第63页 |
二、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有限,对课程研究不够深入 | 第63页 |
三、教师未有效整合教学资源,对课程教学缺乏思考 | 第63页 |
四、学生对校本课程不够重视,对知识缺乏实践运用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| 第65-68页 |
第一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65页 |
一、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缺乏认识,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 | 第65页 |
二、针对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有限,对课程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| 第65页 |
三、针对教师未有效整合教学资源,对课程教学缺乏思考的问题 | 第65页 |
四、针对学生对校本课程不够重视,对知识缺乏实践运用的问题 | 第65页 |
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| 第65-68页 |
一、要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,引起学生对壮文化的重视 | 第66页 |
二、教师要明确校本课程教学目标,深化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 | 第66-67页 |
三、教师要加强对知识理论的学习,拓宽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| 第67页 |
四、要培养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,加强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 | 第67-68页 |
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附录一 | 第69-71页 |
附录二 | 第71-74页 |
附录三 | 第74-75页 |
附录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7页 |
后记 | 第77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