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| 第10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选题缘起 | 第11-13页 |
1.1.3 问题提出 | 第13页 |
1.1.4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1.5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26页 |
1.2.1 解说概念及原则 | 第14-17页 |
1.2.2 旅游解说概念及组成要素 | 第17-19页 |
1.2.3 博物馆概念及功能和分类 | 第19-21页 |
1.2.4 博物馆旅游解说概念及组成要素 | 第21-26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26-28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26-2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28-3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30-40页 |
2.1 研究综述 | 第30-35页 |
2.1.1 旅游解说国外研究综述 | 第30-32页 |
2.1.2 旅游解说国内研究综述 | 第32-35页 |
2.1.3 博物馆旅游解说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35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35-40页 |
2.2.1 提尔顿的解说理论 | 第35-36页 |
2.2.2 韦斯特莱传播学理论 | 第36-37页 |
2.2.3 满意度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2.4 体验经济理论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陕西博物馆发展概述 | 第40-50页 |
3.1 陕西博物馆发展概况 | 第40-43页 |
3.1.1 陕西博物馆规模现状 | 第40页 |
3.1.2 陕西博物馆发展特点 | 第40-43页 |
3.2 陕西博物馆旅游发展概况 | 第43-50页 |
3.2.1 博物馆在陕西文化旅游中的地位 | 第43页 |
3.2.2 陕西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| 第43-50页 |
第四章 陕西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分析 | 第50-90页 |
4.1 陕西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供给方评析 | 第50-72页 |
4.1.1 现状调查分析 | 第50页 |
4.1.2 调查对象选择 | 第50-55页 |
4.1.3 调查方案设计 | 第55页 |
4.1.4 调查问卷发放 | 第55-61页 |
4.1.5 调查问卷分析 | 第61-69页 |
4.1.6 解说供给方现状总结 | 第69-72页 |
4.2 陕西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游客满意度评析 | 第72-90页 |
4.2.1 现状调查分析 | 第72页 |
4.2.2 调查对象选择 | 第72-74页 |
4.2.3 调查方案设计 | 第74-76页 |
4.2.4 调查问卷发放 | 第76-77页 |
4.2.5 调查问卷筛选 | 第77-78页 |
4.2.6 分析方法——IPA分析法 | 第78页 |
4.2.7 分析过程 | 第78-88页 |
4.2.8 分析结果 | 第88-90页 |
第五章 优化陕西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的策略分析 | 第90-97页 |
5.1 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供给方优化策略 | 第90-93页 |
5.1.1 提高工作人员认知,明确旅游解说重要价值 | 第90页 |
5.1.2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,优化解说人员综合素质 | 第90-91页 |
5.1.3 做好维护管理工作,发挥解说设施设备功效 | 第91页 |
5.1.4 满足游客服务期望,提高整体游客服务水平 | 第91页 |
5.1.5 创新教育项目设计,增强游憩教育体验功能 | 第91-92页 |
5.1.6 重视文创产品开发,依托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| 第92-93页 |
5.2 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游客满意度优化策略 | 第93-95页 |
5.2.1 语音导览租用便利化 | 第93页 |
5.2.2 多语言旅游解说设置合理化 | 第93-94页 |
5.2.3 微信二维码旅游解说服务常态化 | 第94页 |
5.2.4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丰富化 | 第94页 |
5.2.5 游客游憩教育活动多样化 | 第94-95页 |
5.3 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未来优化路径 | 第95-97页 |
5.3.1 注重内部环境建设,提供解说硬件软件保障 | 第95页 |
5.3.2 提升口语解说模式,深挖旅游解说故事内涵 | 第95-96页 |
5.3.3 了解游客群体需求,构建定制化的解说系统 | 第96页 |
5.3.4 重视解说系统策划,关注解说系统发展趋势 | 第96-9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97-99页 |
6.1 结论 | 第97-98页 |
6.2 不足及展望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