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 
| 绪论 | 第11-27页 | 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4页 | 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 
| 三、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 
| 四、理论模型借鉴 | 第22-23页 | 
| 五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7页 | 
| 第一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际性跨文化交往的条件 | 第27-35页 | 
| 第一节 区域条件 | 第27-28页 | 
| 第二节 政策举措 | 第28-32页 | 
| 第三节 校园环境 | 第32-34页 | 
| 一、多民族学生构成 | 第32-33页 | 
| 二、跨文化活动特色 | 第33-34页 | 
| 小结 | 第34-35页 | 
| 第二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际性跨文化交往现状 | 第35-67页 | 
| 第一节 国际性跨文化交往调查现状 | 第35-54页 | 
| 一、态度维度 | 第35-43页 | 
| 二、知识维度 | 第43-48页 | 
| 三、技能维度 | 第48-51页 | 
| 四、批判性意识维度 | 第51-54页 | 
| 第二节 国际性跨文化交往问题分析 | 第54-61页 | 
| 一、态度维度分析 | 第54-56页 | 
| 二、知识维度分析 | 第56-58页 | 
| 三、技能维度分析 | 第58-59页 | 
| 四、批判性意识维度分析 | 第59-61页 | 
| 第三节 问题归因分析 | 第61-66页 | 
| 一、学校层面 | 第62-63页 | 
| 二、教师层面 | 第63-64页 | 
| 三、学生层面 | 第64-65页 | 
| 四、其他原因 | 第65-66页 | 
| 小结 | 第66-67页 | 
| 第三章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际性跨文化交往素养的策略 | 第67-75页 | 
| 第一节 学校层面 | 第67-70页 | 
| 一、优化课程设置 | 第67-68页 | 
| 二、构建校园国际性跨文化交往环境 | 第68页 | 
| 三、拓宽对外开放平台 | 第68-70页 | 
| 第二节 教师层面 | 第70-71页 | 
| 一、具备国际视野 | 第70页 | 
| 二、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补充异域文化知识 | 第70-71页 | 
| 三、改进教学方式 | 第71页 | 
| 第三节 学生层面 | 第71-74页 | 
| 一、主动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| 第71-72页 | 
| 二、求同存异 | 第72页 | 
| 三、扩充知识面 | 第72-73页 | 
| 四、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| 第73页 | 
| 五、其他方面 | 第73-74页 | 
| 小结 | 第74-75页 | 
| 结语 | 第75-7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 
| 附录 | 第82-87页 | 
| 致谢 | 第87-89页 | 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