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--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

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个体交通出行链信息采集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既有个体出行调查技术及缺陷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手机传感器调查技术优势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数据瓶颈制约交通需求分析与交通模型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“大数据”时代交通调查技术发展新机遇第18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学术理论目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技术应用目标第19页
    1.3 应用前景与隐私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应用前景与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第19-20页
    1.4 主要内容与技术关键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手机传感器数据采集APP软件开发与数据库构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多因素情景下交通出行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不同条件下手机传感器数据特征分析与代表性指标提取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个体出行链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个体出行精细化数据提取效果评估与敏感性分析第24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第24-27页
第2章 基于手机定位的个体出行信息采集技术综述第27-59页
    2.1 手机定位分析技术类型与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手机传感器数据分析技术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技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手机社交网络数据分析技术第28页
    2.2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交通调查技术发展概述第28-33页
    2.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个体出行特征分析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居民活动规律动态监测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区间OD及断面客流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道路交通状态识别及信息发布第41-42页
    2.4 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个体出行行为特征分析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出行链信息精细化提取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居民出行调查实地应用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交通参数与模型优化应用第52-53页
    2.5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个体出行特征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居民出行特征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OD估计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职住空间特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突发事件下人流密度监控第57页
    2.6 研究总结与发展趋势第57-59页
第3章 手机传感器数据采集软件开发与数据解析第59-78页
    3.1 数据采集APP软件开发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APP软件详细功能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第61-62页
    3.2 不同条件下手机传感器数据基础特征分析第6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容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轨迹点定位精度分析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运动状态与停留特征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个体出行轨迹点密度特征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个体出行速度特征分析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个体出行加速度特征分析第72-76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4章 个体出行链参数提取算法与适用性研究第78-101页
    4.1 个体出行链信息精细化提取技术思路第78-79页
    4.2 基于时空聚类算法的出行端点识别第79-84页
    4.3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算法的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第84-87页
    4.4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个体出行方式识别第87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个体出行方式识别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个体出行方式识别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基于贝叶斯网络算法的个体出行方式识别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个体出行方式识别第95-97页
    4.5 基于GIS地图匹配算法的出行方式识别结果优化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站点匹配算法原理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基于站点匹配算法的机动车出行方式识别结果优化方法第99-10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00-101页
第5章 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出行链参数提取实证第101-122页
    5.1 手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实地试验方案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不同出行目的数据采集方案设计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不同出行方式数据采集方案设计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不同交通状态与数据采样频率方案设计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出行日志数据采集第104-105页
    5.2 基于时间聚类算法的出行端点识别实证分析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算法参数配置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个体出行端点识别与出行轨迹切割实例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个体出行端点识别结果与误差分析第108页
    5.3 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算法的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实证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算法参数配置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多交通方式组合出行换乘点识别实例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交通方式换乘点识别结果与误差分析第112页
    5.4 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交通方式识别实证分析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算法参数配置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交通方式识别实例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交通方式识别结果与误差分析第116页
    5.5 基于GIS地图匹配的出行链信息识别结果优化实证分析第116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基于GIS地图匹配算法参数配置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机动车(公交车、小汽车)识别实例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机动车识别优化结果与误差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21-122页
第6章 不同条件下技术实证效果敏感性分析第122-128页
    6.1 关键参数及其对技术精度的影响机理第122-124页
    6.2 不同条件实地试验数据特征分析与规律总结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不同数据采样频率下手机传感器数据特征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不同交通状态下手机传感器数据特征第124页
    6.3 交通方式识别效果敏感性分析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算法的选择与影响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数据采样频率设置与影响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交通状态与影响第126-127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27-128页
结论与展望第128-131页
致谢第131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3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9-141页

论文共1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涡振与颤振可靠度研究
下一篇:步行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