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大跨度桥梁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 大跨度桥梁风致振动研究 | 第14-19页 |
1.2.1 涡振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2 颤振相关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 可靠度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3.1 结构风致振动可靠度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3.2 其他领域可靠度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4 颤振后状态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结构可靠度理论 | 第26-56页 |
2.1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| 第26-31页 |
2.1.1 结构的极限状态 | 第26-28页 |
2.1.2 结构的可靠概率和失效概率 | 第28-29页 |
2.1.3 结构的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 | 第29-31页 |
2.2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常用方法 | 第31-38页 |
2.2.1 一次二阶矩法 | 第31-34页 |
2.2.2 Monte Carlo模拟 | 第34-36页 |
2.2.3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响应面法 | 第36-38页 |
2.3 基于最大熵原则的乘法降维法 | 第38-55页 |
2.3.1 结构响应的统计矩估计 | 第38-40页 |
2.3.2 极值Ⅰ型分布函数的高斯数值积分公式 | 第40-42页 |
2.3.3 结构响应的概率密度函数估计 | 第42-44页 |
2.3.4 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2.3.5 验证算例1:混凝土简支梁(显式的极限状态方程) | 第46-51页 |
2.3.6 验证算例2:单层刚性框架(隐式的极限状态方程) | 第51-55页 |
2.4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3章 涡振可靠度分析 | 第56-92页 |
3.1 概述 | 第56页 |
3.2 涡振基本概念 | 第56-61页 |
3.2.1 斯托罗哈数 | 第57页 |
3.2.2 频率锁定现象 | 第57-58页 |
3.2.3 涡振影响因素 | 第58页 |
3.2.4 涡激力模型 | 第58-61页 |
3.3 节段模型涡振试验 | 第61-64页 |
3.3.1 工程概况 | 第61-62页 |
3.3.2 试验模型制作 | 第62-63页 |
3.3.3 试验结果 | 第63-64页 |
3.4 主梁的三维涡振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4.1 节段模型与实桥涡振振幅的换算关系 | 第64-65页 |
3.4.2 主梁高阶模态涡振计算 | 第65-66页 |
3.5 涡振可靠度分析 | 第66-90页 |
3.5.1 涡振失效模式 | 第66-67页 |
3.5.2 涡振可靠度计算 | 第67-81页 |
3.5.3 涡振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81页 |
3.5.4 考虑人体舒适性的涡振可靠度分析 | 第81-90页 |
3.6 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4章 线性颤振可靠度分析 | 第92-121页 |
4.1 概述 | 第92页 |
4.2 二维桥梁颤振理论 | 第92-97页 |
4.2.1 古典耦合颤振理论 | 第92-93页 |
4.2.2 分离流颤振理论 | 第93-94页 |
4.2.3 二维复模态颤振分析法 | 第94-97页 |
4.3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| 第97-107页 |
4.3.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| 第97-100页 |
4.3.2 湍流模型 | 第100-103页 |
4.3.3 动网格技术 | 第103-106页 |
4.3.4 CFD求解过程 | 第106-107页 |
4.4 颤振导数的识别 | 第107-112页 |
4.4.1 分状态强迫振动法 | 第108-109页 |
4.4.2 基于CFD求解主梁颤振导数的识别 | 第109-112页 |
4.5 桥位处风场特性 | 第112-115页 |
4.5.1 极值风速 | 第112-113页 |
4.5.2 脉动风速修正因子 | 第113-115页 |
4.6 颤振确定性与概率性分析 | 第115-119页 |
4.6.1 颤振确定性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4.6.2 颤振概率性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4.6.3 颤振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4.7 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第5章 非线性颤振可靠度分析 | 第121-145页 |
5.1 概述 | 第121页 |
5.2 主梁气动自激力的数值模拟 | 第121-128页 |
5.2.1 CFD参数设置 | 第121-124页 |
5.2.2 非线性气动自激力的识别 | 第124-126页 |
5.2.3 流场分析 | 第126-128页 |
5.3 非线性颤振导数的分析 | 第128-131页 |
5.3.1 基本假设 | 第128-129页 |
5.3.2 非线性颤振导数的识别 | 第129-131页 |
5.4 基于二维颤振频域法的颤振后状态分析程序 | 第131-139页 |
5.4.1 改进的二维复模态颤振分析法 | 第131-134页 |
5.4.2 颤振振幅幅值比 | 第134-136页 |
5.4.3 结果分析 | 第136-139页 |
5.5 节段模型验证 | 第139-142页 |
5.5.1 试验参数 | 第139-140页 |
5.5.2 阻尼比的影响 | 第140-141页 |
5.5.3 颤振后状态的振动特性 | 第141-142页 |
5.6 非线性颤振可靠度计算 | 第142-144页 |
5.7 小结 | 第144-145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45-149页 |
6.1 论文主要内容 | 第145页 |
6.2 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45-146页 |
6.3 论文结论 | 第146-148页 |
6.4 今后研究建议 | 第14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6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60-16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