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步行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景观的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街道景观的重要性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步行街道的特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进行步行街道景观视觉研究的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步行街道设计中存在的视觉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景观序列感差,缺乏主题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空间虚实比例失调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视觉元素统一性、协调性差第17-18页
    1.3 概念阐述及研究范围界定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景观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景观视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“景”、“观”和“评价”之间的关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城市景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步行街道景观第21-22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1.5 方法路径第23-24页
    1.6 研究思路第24-25页
    1.7 研究框架第25-26页
第2章 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第26-38页
    2.1 景观视觉评价方法的缘起第26页
    2.2 景观视觉评价方法的分类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专家学派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认知学派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经验学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心理物理学派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势及选择理由第29-30页
    2.3 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现状及趋势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理信息系统(GIS)在大尺度景观评价中的运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可视化工具与虚拟现实的运用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量化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第32页
    2.4 景观视觉评价领域的研究第32-33页
    2.5 街道景观视觉研究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对街道景观形态及空间构成的研究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对街道景观视觉量化评价的研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有关街道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视觉特性研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相关研究总评第36-37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3章 行人视觉及行为第38-62页
    3.1 人的视觉第38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人的视觉生理结构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视觉范围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视觉过程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人的视知觉及其组织特点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格式塔心理学第47-48页
    3.2 行人的视觉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行人视觉特点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视觉的距离特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视觉的时间特性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视觉的空间特性第50页
    3.3 行人行为内容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行走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休憩与欣赏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购物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饮食第53页
    3.4 行人行为类型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行人行为类别划分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活动类型与环境质量第55-56页
    3.5 行人行为特点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随意性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体验性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非均质性第57页
    3.6 行人需求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空间需求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视觉需求第59-60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60-62页
第4章 步行街道景观视觉特征及量化方法第62-102页
    4.1 步行街道景观构成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路面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沿街建筑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天际线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店面及橱窗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广告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街道家具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行人第66-67页
    4.2 步行街道景观影响因素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街道尺度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沿街建筑平均高度与高度差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天空的范围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色彩第68-69页
    4.3 步行街道景观的视觉特性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视域受限程度较高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景观元素多样化、复杂化、破碎化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地面铺装是街道景观的重要内容第69页
    4.4 街道视觉评价的标准第69-70页
    4.5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系统性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独立性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可观测性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反映大众审美的要求第71页
    4.6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7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街道风格统一性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街道视觉复杂性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街道色彩特征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街道天际线变化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立体角与天空开阔度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6 街道宽度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7 沿街建筑高度及竖向视角第83页
    4.7 衡量指标的实现方法第83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街道风格统一性指数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视觉熵第83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色彩指数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天际线变化指数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天空开阔度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6 街道宽度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7 沿街建筑高度第92页
    4.8 客观指标计算第92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8.1 评价对象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2 差异指数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3 视觉熵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8.4 色彩指数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8.5 天际线变化指数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8.6 天空开阔度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8.7 街道宽度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8.8 沿街建筑高度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8.9 高宽比/宽高比第100页
    4.9 本章小结第100-102页
第5章 步行街道景观视觉评价及数据处理第102-113页
    5.1 问卷调查方法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定性判断定量化方法——SD法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调查问卷的拟定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调查过程第104-105页
    5.2 主观评价结论概况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统一性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复杂性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色彩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天际线变化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视觉廊道通透性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街道宽度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沿街建筑高度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总体视觉评价第110页
    5.3 评价结果有效性分析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信度分析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效度分析第11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第6章 主客观数据量化分析第113-138页
    6.1 相关性分析第113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统一性相关分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复杂性相关分析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色彩相关分析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天际线变化相关分析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视觉廊道通透性相关分析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街道宽度相关分析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7 沿街建筑高度相关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8 改进后的尺度比例第120-122页
    6.2 回归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6.3 客观刺激量对与评价值的影响关系第12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街景地图的获取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视觉属性量值计算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主观评价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评价结论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曲线拟合第129-135页
    6.4 街道景观设计策略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街道风格的统一与渐变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以内容设计提高视觉信息的摄入量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选用合适的断面比例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障景与通透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丰富地面铺装第136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36-138页
第7章 心理物理学框架下的景观视觉评价方法第138-158页
    7.1 心理物理学与心理物理函数第138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心理物理学的起源第13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心理物理函数第138-142页
    7.2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任务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心理物理学的测量工具——心理量表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心理量表的制作方法第143-145页
    7.3 视觉评价的基本过程第145-146页
    7.4 心理物理方法在景观视觉评价中的应用第146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测量景观的客观属性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测量被试的审美度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建立心理物理量化关系第150页
    7.5 心理物理方法的缺陷与改进措施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心理物理方法的缺陷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改进措施第151页
    7.6 景观视觉评价中心理物理关系的讨论第151-152页
    7.7 视觉感受的影响因素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7.1 时间波动性第152页
        7.7.2 类型差异与掩蔽效应第152-153页
    7.8 景观欣赏偏好评价模型第153-154页
    7.9 模型检验第154-157页
    7.10 本章小结第157-158页
结论及展望第158-160页
    结论第158页
    创新点第158-159页
    展望第159-160页
致谢第160-161页
参考文献第161-166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工作成果第166-167页
附录第167-172页

论文共1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手机传感器数据的个体交通出行链信息采集方法研究
下一篇:高层建筑多因素作用下火灾发展机理和烟气控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