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-11页 |
(一)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| 第9-10页 |
(二)探讨儿童科学教育规律的需要 | 第10页 |
(三)个人的兴趣和探究欲 | 第10-11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一)蒙学经典 | 第11页 |
(二)经典 | 第11-12页 |
(三)科学启蒙教育 | 第12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2-18页 |
(一)蒙学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6页 |
(二)现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(三)蒙学读物中科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18页 |
四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9页 |
(二)历史研究法 | 第19页 |
(三)分析归纳法 | 第19页 |
六、研究创新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 | 第21-31页 |
一、自然科学教育 | 第21-26页 |
(一)天文历法 | 第21-23页 |
(二)地学 | 第23-24页 |
(三)数学 | 第24页 |
(四)物理 | 第24页 |
(五)农业 | 第24-25页 |
(六)医学 | 第25页 |
(七)生物 | 第25-26页 |
二、技术教育 | 第26-28页 |
(一)人造物品 | 第26-28页 |
(二)技术发明 | 第28页 |
(三)技艺 | 第28页 |
三、健康教育 | 第28-29页 |
四、生命教育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征 | 第31-43页 |
一、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的方式 | 第31-38页 |
(一)识字教学 | 第31-34页 |
(二)运用典故 | 第34-35页 |
(三)讲解名物 | 第35-37页 |
(四)社会科普 | 第37-38页 |
二、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的特征 | 第38-43页 |
(一)广泛性 | 第38-39页 |
(二)艺术性 | 第39-40页 |
(三)实用性 | 第40-41页 |
(四)传承性 | 第41-42页 |
(五)时代性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的历史影响与不足 | 第43-48页 |
一、历史影响 | 第43-46页 |
(一)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 | 第43-44页 |
(二)促进科学著作的产生 | 第44-46页 |
二、社会不足 | 第46-48页 |
(一)科学教育附庸于道德教育 | 第46页 |
(二)科学教育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缺乏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古代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| 第48-61页 |
一、科学启蒙教育内容生活化 | 第48-53页 |
(一)教育内容于生活中直接取材 | 第48-51页 |
(二)教育内容于生活中间接生成 | 第51-53页 |
二、科普读物形式多样化 | 第53-56页 |
(一)文体形式多样化 | 第53-54页 |
(二)图书形式多样化 | 第54-55页 |
(三)载体形式多样化 | 第55-56页 |
三、科学启蒙教育模式多样化 | 第56-61页 |
(一)“做中学”科学教育模式 | 第57-58页 |
(二)“探究式”科学教育模式 | 第58-59页 |
(三)“游戏式”科学教育模式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