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前言 | 第7-19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时代背景 | 第7页 |
2.学校概况 | 第7-8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便于在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| 第8-9页 |
2.促进诗歌教学方式的革新 | 第9页 |
3.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| 第9-10页 |
(三)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1.传统诗教 | 第10页 |
2.古代诗词 | 第10-11页 |
(四)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五)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六)理论依据 | 第14-19页 |
1.诗教理论 | 第15页 |
2.课程标准 | 第15-17页 |
3.人文主义 | 第17-18页 |
4.建构主义 | 第18-19页 |
一、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开展传统诗教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19-25页 |
(一)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实践的必要性 | 第19-22页 |
1.常规课堂教学的不足 | 第19-20页 |
2.调查教师看法 | 第20-21页 |
3.调查学生看法 | 第21-22页 |
(二)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实践的可行性 | 第22-25页 |
1.本土诗词文化资源丰富 | 第22页 |
2.领导部门重视诗教活动的开展 | 第22-23页 |
3.学校师资力量保障 | 第23-25页 |
二、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的目标与原则 | 第25-29页 |
(一)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目标 | 第25-26页 |
1.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| 第25页 |
2.丰厚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 | 第25-26页 |
3.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| 第26页 |
(二)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原则 | 第26-29页 |
1.基础性原则 | 第26-27页 |
2.自主性原则 | 第27页 |
3.发展性原则 | 第27页 |
4.全面性原则 | 第27-29页 |
三、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的实践策略 | 第29-34页 |
(一)注重诵读 | 第29-30页 |
1.独自诵读与集体诵读相结合 | 第29页 |
2.借助教学设备营造意境诵读 | 第29-30页 |
3.定量任务定期检查诵读效果 | 第30页 |
(二)抓好鉴赏 | 第30-31页 |
1.认读标题 | 第30页 |
2.了解作者 | 第30页 |
3.读懂诗句 | 第30-31页 |
4.借助注释 | 第31页 |
(三)辅导创作 | 第31-32页 |
1.师资培训是前提 | 第31-32页 |
2.课堂教学是关键 | 第32页 |
3.课外活动应落实 | 第32页 |
(四)编印诗集 | 第32-33页 |
1.稿件收集 | 第32页 |
3.审稿筛选 | 第32-33页 |
3.编辑出版 | 第33页 |
(五)诗化校园 | 第33-34页 |
1.楼舍命名显诗意 | 第33页 |
2.校园布置散书香 | 第33-34页 |
四、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的成效 | 第34-45页 |
(一)诗教成效概述 | 第34页 |
(二)诗教成效的生成过程 | 第34-35页 |
1.诗教试点阶段 | 第34页 |
2.诗教推广阶段 | 第34-35页 |
3.全面开展阶段 | 第35页 |
(三)诗教成效的呈现形式 | 第35-45页 |
1.诗教的成效 | 第35-38页 |
2.诗教的物化成果 | 第38-45页 |
五、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传统诗教活动的反思 | 第45-47页 |
(一)不足方面 | 第45-46页 |
(二)努力方向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(一)研究的价值 | 第47页 |
(二)研究的不足 | 第47-48页 |
(三)研究的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| 第52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