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9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本质及特性研究 | 第16-22页 |
2.1 复杂系统脆性的客观存在 | 第16-17页 |
2.2 复杂系统脆性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3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的基本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4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产生脆性的本质原因 | 第19-20页 |
2.5 系统脆性被激发的条件 | 第20-2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脆性因子识别 | 第22-31页 |
3.1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5页 |
3.1.1 人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3.1.2 车辆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4页 |
3.1.3 道路的影响因素 | 第24页 |
3.1.4 环境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
3.2 基于 Dematel 法的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因子识别 | 第25-29页 |
3.2.1 Dematel 方法简介 | 第25-26页 |
3.2.2 基于 Dematel 法的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因子识别模型建立 | 第26-27页 |
3.2.3 脆性因子重要程度计算 | 第27-29页 |
3.3 主脆性因子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源激发条件分析 | 第31-50页 |
4.1 事故型拥堵 | 第31-39页 |
4.1.1 拥堵成因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2 仿真参数调查及设置 | 第32-34页 |
4.1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9页 |
4.2 施工型拥堵 | 第39-43页 |
4.2.1 拥堵成因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2 仿真参数调查及设置 | 第40-41页 |
4.2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 天气型拥堵 | 第43-49页 |
4.3.1 拥堵成因分析 | 第44页 |
4.3.2 仿真参数调查及设置 | 第44-46页 |
4.3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基于级联失效的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脆性源评估 | 第50-62页 |
5.1 基于级联失效的脆性源评估方法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2 脆性源评估指标及流程 | 第52-56页 |
5.2.1 脆性源评估指标 | 第52-53页 |
5.2.2 脆性源评估流程 | 第53-55页 |
5.2.3 算法设计 | 第55-56页 |
5.3 脆性源分级 | 第56页 |
5.4 黑龙江省实例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4.1 黑龙江高速公路网络系统基本情况 | 第57-58页 |
5.4.2 脆性源评估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4.3 改善措施及建议 | 第60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 1 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| 第67-68页 |
附录 2 Matlab 程序源代码 | 第68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