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国教育事业论文--教育制度论文--义务教育论文

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主题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教育信息化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亟待建立有效的方法论体系第15-17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目的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现状综述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方法研究现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第28-29页
    四、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对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内容第29-31页
    五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思路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方法第31-34页
第二章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审视第34-72页
    一、义务教育均衡的理论意蕴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教育均衡的内涵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第39-41页
    二、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分析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政策演进:从均衡到优质均衡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基本路向:从城乡一体化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内在逻辑:从区域、城乡均衡到校际均衡与个体均衡第47-50页
    三、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属性、核心价值与表现形态第50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会信息化的历史渊源与本质特征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属性:“技术—教育—社会”的三重交互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:“均衡—公平—现代化”的多元观照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教育信息化的表现形态和实践领域第60-62页
    四、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评价维度与分析框架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双重评价维度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性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综合分析框架第70-72页
第三章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比较研究第72-90页
    一、通用的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通用的信息化指标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通用的信息化监测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本研究的启示第77页
    二、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指标与监测方法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美国、英国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指标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美国、英国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监测方法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本研究的启示第82页
    三、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与监测方法研究第82-9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研究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育信息化功能性评价指标研究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对本研究的启示第87-90页
第四章 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第90-128页
    一、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第90-9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过程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第94-97页
    二、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构建:IE-CCPO模型第97-99页
    三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第9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维度一:义务教育信息化自身均衡的核心要素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维度二: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第101-104页
    四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指标归类结果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107-109页
    五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优化与权重确定第109-1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确认指标科学性与适切性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确定指标权重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最终确定的《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通用指标体系》第122-123页
    六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内容阐释和指标基准第123-128页
第五章 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方法及实证检验第128-164页
    一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基本监测思路第128-130页
    二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具体监测方法第130-1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县域综合加权赋分法第133-1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学校综合加权赋分法第13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基于差异系数的县域均衡指数法第143-145页
    三、县域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实证检验第145-1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样本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数据获取方法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第14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监测数据采集第148-1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监测方法应用及结果分析第151-161页
    四、实证检验的结论:三种监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和一致性第161-164页
第六章 结语第164-172页
    一、主要贡献第164-1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确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建立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模型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构建了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并论证了其适切性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提出了有效可行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监测思路与方法第167-168页
    二、主要创新点第168-169页
    三、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69-172页
参考文献第172-182页
附录第182-218页
致谢第218-22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21-222页

论文共2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各向异性随机场的样本轨道性质研究
下一篇:《道德经》哲学思想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