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思路、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和本文的理论基础 | 第13-28页 |
2.1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1 国有企业 | 第13页 |
2.1.2 公司高管 | 第13-14页 |
2.1.3 高管薪酬 | 第14页 |
2.2 国企高管薪酬的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2.2.1 国企高管薪酬的基本理论 | 第14-17页 |
(1)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4-15页 |
(2)最优契约理论 | 第15-16页 |
(3)管理层权力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动态跟踪的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2.2.3 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效果评估的文献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3 本文分析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理论框架 | 第20-26页 |
2.3.1 国企高管二维权力的成因机制—控制权和监督权 | 第20-24页 |
2.3.2 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的作用机理 | 第24-2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历程及理论解释 | 第28-37页 |
3.1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进程的回顾 | 第28-30页 |
3.1.1 放权让利阶段 | 第28-29页 |
3.1.2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阶段 | 第29-30页 |
3.2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历程 | 第30-33页 |
3.2.1 计划经济时期(1978 年以前) | 第30-31页 |
3.2.2 放权让利时期(1978 年—1992 年) | 第31页 |
3.2.3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突破时期(1992 年—2002 年) | 第31-32页 |
3.2.4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完善时期(2003 年—今) | 第32-33页 |
3.3 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历程的理论解释 | 第33-3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| 第37-56页 |
4.1 理论分解与研究假设 | 第37-40页 |
4.1.1 理论分解 | 第37-38页 |
4.1.2 研究假设 | 第38-40页 |
4.2 研究设计 | 第40-46页 |
4.2.1 变量选取 | 第40-43页 |
4.2.2 模型设计 | 第43-44页 |
4.2.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44页 |
4.2.4 描述性统计 | 第44-46页 |
4.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| 第46-54页 |
4.3.1 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影响 | 第46-49页 |
4.3.2 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-业绩敏感性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3.3 高管权力对高管薪酬粘性研究 | 第51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56-61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6-57页 |
5.2 几点启示 | 第57-60页 |
5.2.1 确保“两权”有效运行 | 第57-58页 |
5.2.2 深化国有产权改革 | 第58页 |
5.2.3 健全国企治理结构 | 第58-59页 |
5.2.4 提升国企薪酬动力机制 | 第59页 |
5.2.5 培育良好的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 | 第59-60页 |
5.3 研究局限性 | 第60页 |
5.4 研究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个人简历、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