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7页 |
1.1 器官捐献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1.1 器官捐献由来及分类 | 第12-13页 |
1.1.2 国内外器官捐献状况 | 第13-15页 |
1.1.3 国内外器官捐献态度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1.4 器官捐献态度的测量工具 | 第18-19页 |
1.2 死亡态度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2.1 死亡态度的内涵与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2.2 死亡态度的研究状况 | 第20-21页 |
1.2.3 死亡态度的测量工具 | 第21-22页 |
1.3 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3.1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结构 | 第22-23页 |
1.3.2 社会支持的研究状况 | 第23-24页 |
1.3.3 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 | 第24-25页 |
1.4 器官捐献态度、死亡态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研究设计 | 第27-33页 |
2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2.1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2.1.2 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.1 研究对象 | 第29页 |
2.3.2 测量工具 | 第29-30页 |
2.3.3 统计分析 | 第30页 |
2.4 研究路线与论文框架 | 第30-33页 |
2.4.1 研究路线 | 第30-31页 |
2.4.2 论文框架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数据分析 | 第33-49页 |
3.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3页 |
3.2 主要研究变量的人口差异 | 第33-41页 |
3.2.1 性别差异 | 第33-34页 |
3.2.2 年龄差异 | 第34-35页 |
3.2.3 民族差异 | 第35-36页 |
3.2.4 宗教信仰差异 | 第36-37页 |
3.2.5 教育背景差异 | 第37-38页 |
3.2.6 婚姻状况差异 | 第38-39页 |
3.2.7 户口所在地差异 | 第39-41页 |
3.3 哈尔滨市民器官捐献态度、死亡态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1页 |
3.4 哈尔滨市民的器官捐献态度、死亡态度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回归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4.1 器官捐献态度和死亡态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.2 器官捐献态度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 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5.1 社会支持在死亡恐惧与器官捐献态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| 第44页 |
3.5.2 社会支持在死亡逃避与器官捐献态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| 第44-45页 |
3.5.3 社会支持在死亡逃离接受与器官捐献态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| 第45-46页 |
3.5.4 社会支持在中性自然接受与器官捐献态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| 第46-47页 |
3.5.5 社会支持在死亡趋近接受与器官捐献态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9-55页 |
4.1 哈尔滨市民的器官捐献态度 | 第49-50页 |
4.1.1 总体讨论 | 第49页 |
4.1.2 人口统计学差异 | 第49-50页 |
4.2 哈尔滨市民的死亡态度 | 第50-51页 |
4.2.1 总体讨论 | 第50页 |
4.2.2 人口统计学差异 | 第50-51页 |
4.3 哈尔滨市民的社会支持 | 第51-52页 |
4.3.1 总体讨论 | 第51页 |
4.3.2 人口统计学差异 | 第51-52页 |
4.4 哈尔滨市民的器官捐献态度、死亡态度及社会支持三者关系的研究 | 第52-55页 |
4.4.1 哈尔滨市民的器官捐献态度与死亡态度 | 第52-53页 |
4.4.2 哈尔滨市民的器官捐献态度与社会支持 | 第53页 |
4.4.3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| 第55-61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5页 |
5.2 管理启示 | 第55-61页 |
5.2.1 个人视角 | 第55-56页 |
5.2.2 医疗机构视角 | 第56-58页 |
5.2.3 政府视角 | 第58-61页 |
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4页 |
6.1 研究的创新 | 第61页 |
6.1.1 在哈尔滨市进行取样研究 | 第61页 |
6.1.2 从死亡态度与社会支持两个角度开展调查研究 | 第61页 |
6.1.3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| 第61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 | 第61-62页 |
6.2.1 研究取样范畴有待进一步扩展 | 第62页 |
6.2.2 研究方法局限于调查法 | 第62页 |
6.2.3 研究内容未涵盖其他重要因素 | 第62页 |
6.3 研究的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