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轨通道行人超越与对向避让模型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交通流理论研究 | 第15页 |
1.2.2 社会力模型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3 改进社会力模型及针对行人行为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框架 | 第17-22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论文主要框架 | 第18-22页 |
2 轨道通道行人交通行为研究 | 第22-42页 |
2.1 行人流类型及特征 | 第22-25页 |
2.2 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| 第25-37页 |
2.2.1 行人个体交通行为 | 第25-28页 |
2.2.2 行人地铁通道内走行习惯 | 第28-29页 |
2.2.3 行人走行的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2.4 个体行人走行速度和空间占用 | 第31-37页 |
2.3 行人冲突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3.1 行人干扰流形式 | 第37-38页 |
2.3.2 行人应对干扰的形式 | 第38-39页 |
2.3.3 产生干扰的行人流参数 | 第39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3 考虑视觉机制的社会力模型 | 第42-52页 |
3.1 传统社会力模型 | 第42-47页 |
3.1.1 自驱动力 | 第43页 |
3.1.2 行人之间排斥力 | 第43-45页 |
3.1.3 行人与障碍物作用力 | 第45页 |
3.1.4 传统社会力模型的表现形式 | 第45-47页 |
3.2 行人视觉机制 | 第47-50页 |
3.2.1 行人视觉认知区域 | 第47-48页 |
3.2.2 基于交织区域尺寸的行人视觉认知区域 | 第48-5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4 城轨通道行人超越和对向避让模型 | 第52-66页 |
4.1 考虑超越行为的模型改进 | 第52-55页 |
4.1.1 超越力的方向 | 第52-53页 |
4.1.2 超越力的大小 | 第53-54页 |
4.1.3 超越行为规则 | 第54-55页 |
4.2 考虑避让行为的模型改进 | 第55-62页 |
4.2.1 避碰点判断 | 第55-57页 |
4.2.2 避让力的确定 | 第57-60页 |
4.2.3 避让行为规则 | 第60-62页 |
4.3 通道行人超越和避让行为模型 | 第62-65页 |
4.3.1 模型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3.2 模型的行人决策行为过程与实现规则 | 第63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5 改进模型的仿真和结果分析 | 第66-82页 |
5.1 MATLAB程序设计 | 第66-70页 |
5.2 行人及模型参数设定 | 第70-71页 |
5.3 行人仿真情景设定及结果对比分析 | 第71-80页 |
5.3.1 同向流情景 | 第72-75页 |
5.3.2 双向流情景 | 第75-79页 |
5.3.3 基于视觉区域的情景 | 第79-8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附录A | 第88-94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4-9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