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教师与学生论文

沉浸与满意: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效果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目录第7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动机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理论依据第13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第15页
    1.5 研究路线第15-18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18-19页
第二章 研究内容、假设及模型第19-21页
    2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研究假设第20页
    2.3 研究模型第20-21页
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21-34页
    3.1 生活满意度文献综述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生活满意度研究的理论模型及测量维度第24-25页
    3.2 SNS 使用动机文献综述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SNS 使用动机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NS 使用动机的测量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NS 使用动机的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第27-30页
    3.3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沉浸度的概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沉浸度的测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第32-33页
    3.4 SNS 使用强度文献综述第33-34页
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4-42页
    4.0 研究方法概述第34-35页
    4.1 相关变量的定义第35-36页
    4.2 问卷总体设计与测量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使用微博动机的测量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微博沉浸度的测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使用强度的测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测量第39页
    4.3 数据收集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收集方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39-42页
第五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第42-60页
    5.1 量表的信息与效度检验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沉浸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生活满意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使用动机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使用强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4页
    5.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专业对各变量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教育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5.3 相关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动机与沉浸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动机与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使用强度与沉浸度相关性分析第52页
    5.4 回归分析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微博沉浸度中介效应检验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微博强度中介效应检验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四种动机、与沉浸度的回归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5.5 分析小结第59-60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-6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0-61页
    6.2 研究创新第61-62页
    6.3 研究限制第62页
    6.4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7页
附录第67-69页
致谢第69-71页
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早期家庭教养调查--以甘肃省T县农村家庭为例
下一篇:高中语文新诗教学问题浅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