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浸与满意: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效果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动机 | 第11-13页 |
1.3 理论依据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5 研究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6 论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、假设及模型 | 第19-21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2.2 研究假设 | 第20页 |
2.3 研究模型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文献综述 | 第21-34页 |
3.1 生活满意度文献综述 | 第21-25页 |
3.1.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3.1.2 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| 第22-24页 |
3.1.3 生活满意度研究的理论模型及测量维度 | 第24-25页 |
3.2 SNS 使用动机文献综述 | 第25-30页 |
3.2.1 SNS 使用动机 | 第25-27页 |
3.2.2 SNS 使用动机的测量 | 第27页 |
3.2.3 SNS 使用动机的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| 第27-30页 |
3.3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 | 第30-33页 |
3.3.1 沉浸度的概念 | 第30-31页 |
3.3.2 沉浸度的测量 | 第31-32页 |
3.3.3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3.4 SNS 使用强度文献综述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| 第34-42页 |
4.0 研究方法概述 | 第34-35页 |
4.1 相关变量的定义 | 第35-36页 |
4.2 问卷总体设计与测量 | 第36-39页 |
4.2.1 使用微博动机的测量 | 第37页 |
4.2.2 微博沉浸度的测量 | 第37-38页 |
4.2.3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 | 第38页 |
4.2.4 使用强度的测量 | 第38-39页 |
4.2.5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测量 | 第39页 |
4.3 数据收集 | 第39-42页 |
4.3.1 收集方法 | 第39页 |
4.3.2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39-42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 | 第42-60页 |
5.1 量表的信息与效度检验 | 第42-44页 |
5.1.2 沉浸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42-43页 |
5.1.3 生活满意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43页 |
5.1.4 使用动机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43-44页 |
5.1.5 使用强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44页 |
5.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| 第44-50页 |
5.2.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.2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2.3 专业对各变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5.2.4 教育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5.3 相关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3.1 动机与沉浸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0页 |
5.3.2 沉浸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3.3 不同动机与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3.4 使用强度与沉浸度相关性分析 | 第52页 |
5.4 回归分析 | 第52-59页 |
5.4.1 微博沉浸度中介效应检验 | 第53-56页 |
5.4.2 微博强度中介效应检验 | 第56-58页 |
5.4.3 四种动机、与沉浸度的回归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5 分析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3页 |
6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研究创新 | 第61-62页 |
6.3 研究限制 | 第62页 |
6.4 后续研究及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