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一、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二、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三、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16-17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7-18页 |
一、本文创新点 | 第17页 |
二、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第一节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8-21页 |
一、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及比较 | 第18-19页 |
二、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界定及比较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盈余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1-24页 |
一、盈余管理的界定及比较 | 第21-23页 |
二、盈余管理一般动因分析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理论基础 | 第24-26页 |
一、损益观 | 第24页 |
二、会计盈余的持续性 | 第24-25页 |
三、决策有用观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| 第26-31页 |
第一节 特别处理制度及其相关概念 | 第26-28页 |
一、我国特别处理制度及其发展过程 | 第26-27页 |
二、我国退市警示风险的撤销条件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8-29页 |
一、保“壳”动机 | 第28-29页 |
二、直接融资动机 | 第29页 |
第三节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形式 | 第29-31页 |
一、非货币性交易货币化 | 第29页 |
二、关联性交易非关联化 | 第29-30页 |
三、减值准备调节化 | 第30页 |
四、营业外收支项目模糊化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ST宝龙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ST宝龙公司的公司概况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ST宝龙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的分析 | 第32-37页 |
一、ST宝龙债务重组的背景和必要性 | 第32-33页 |
二、ST宝龙债务重组的过程及特点 | 第33-34页 |
三、ST宝龙债务重组效应分析 | 第34-37页 |
第三节 ST宝龙利用其他手段调节利润的方法分析 | 第37-39页 |
一、ST宝龙接受捐赠效应分析 | 第37-38页 |
二、ST宝龙利用其他项目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四节 ST宝龙盈余管理的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一、有利影响 | 第39-40页 |
二、不利影响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结论分析、建议及展望 | 第41-44页 |
第一节 结论分析 | 第41页 |
第二节 基于结论的合理化建议 | 第41-43页 |
一、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二、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 | 第42页 |
三、对投资决策者的相关启示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