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1-13页 |
1.3.2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32页 |
2.1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2.1.1 职业倦怠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1.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与测量 | 第16-18页 |
2.2 关于工作绩效的研究 | 第18-23页 |
2.2.1 工作绩效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2.2 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与测量 | 第19-22页 |
2.2.3 职业倦怠与绩效的关联 | 第22-23页 |
2.3 关于组织认同感的研究 | 第23-30页 |
2.3.1 组织认同的定义 | 第23-25页 |
2.3.2 关于组织认同感的相关研究与测量 | 第25-27页 |
2.3.3 组织认同对职业倦怠的调节关系 | 第27-28页 |
2.3.4 组织认同的调节效果 | 第28-30页 |
2.4 研究述评 | 第30-32页 |
3 研究方法与设计 | 第32-39页 |
3.1 研究框架与假设 | 第32-33页 |
3.1.1 研究框架 | 第32-33页 |
3.1.2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3.2 研究变量的衡量 | 第33-34页 |
3.2.1 研究对象 | 第33页 |
3.2.2 测量工具 | 第33-34页 |
3.2.3 问卷的编制 | 第34页 |
3.3 前测问卷项目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3.1 样本描述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前测问卷回收与发放 | 第35-39页 |
4 问卷分析研究 | 第39-56页 |
4.1 样本的选择与回收 | 第39-40页 |
4.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2.1 信度分析 | 第40页 |
4.2.2 效度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1-46页 |
4.3.1 人口统计变项描述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4 样本群体教师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4.1 L高校教师在性别、课程类型、是否兼任行政岗位的差异 | 第46-47页 |
4.4.2 L高校教师在不同年龄的差异 | 第47页 |
4.4.3 L高校教师在不同学历的差异 | 第47-48页 |
4.4.4 L高校教师在不同职务的差异性 | 第48页 |
4.4.5 L高校教师在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| 第48-49页 |
4.4.6 L高校教师在不同教龄的差异性 | 第49页 |
4.4.7 L高校教师在不同教学研究的差异性 | 第49-50页 |
4.5 相关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6 回归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7 调节效应研究 | 第52-56页 |
4.7.1 生存性组织认同对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7.2 归属性组织认同对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| 第54页 |
4.7.3 成功性组织认同对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| 第54-56页 |
5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56-64页 |
5.1 本研究主要结论 | 第56-59页 |
5.1.1 背景变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1.2 职业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1.3 组织认同感对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2 本研究的建议 | 第59-62页 |
5.2.1 从多个方面重视职业倦怠 | 第59-61页 |
5.2.2 善于利用组织认同感来提高工作绩效 | 第61-62页 |
5.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3.1 研究局限 | 第62页 |
5.3.2 研究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