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的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目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的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四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8-19页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内涵与“互联网+”相关概念第19-26页
    一、信仰、信念的理论概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信仰的内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信仰与信念、理想的关系第20-21页
    二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特征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第22-23页
    三、“互联网+”概念界定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互联网+”的涵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互联网+”的特征第24-26页
第三章 “互联网+”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第26-30页
    一、“互联网+”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机遇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互联网+”时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互联网+”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第27-28页
    二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互联网+”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宣传导向能力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互联网+”冲击了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第28-30页
第四章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问题及原因第30-39页
    一、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调研情况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调研结果与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二、“互联网+”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问题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环境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5-36页
    三、“互联网+”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挑战的原因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高校的信仰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少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者能力不足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网络信息监管技术不成熟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第38-39页
第五章 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选择第39-47页
    一、完善高校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的体制建设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加强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增进高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第40页
    二、促进“智慧教育”云平台的开发及应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建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建立教育服务平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建立增值服务平台第41页
    三、利用外部环境,拓展网络教育环境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充分利用移动场景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交流合作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第42-43页
    四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资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第44页
    五、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积极参加社会实践,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学会分析和鉴别各种错误思想第45-47页
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51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--以L高校为例
下一篇:大理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