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相关研究 | 第14页 |
1.2.4 对已有文献述评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不足 | 第17-18页 |
2 理论基础及方法介绍 | 第18-23页 |
2.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概述 | 第18-19页 |
2.1.1 地方政府置换债务的界定 | 第18页 |
2.1.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政策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2 审计的相关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1 风险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审计“免疫系统”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审计治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计算实验方法介绍 | 第20-22页 |
2.3.1 计算实验的产生 | 第20页 |
2.3.2 计算实验的步骤 | 第20-21页 |
2.3.3 计算实验中的演化博弈思想 | 第21-22页 |
2.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风险分析 | 第23-28页 |
3.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| 第23-24页 |
3.1.1 地方政府债务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1.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传导路径 | 第24页 |
3.1.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债务置换的不利影响 | 第24页 |
3.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的风险 | 第24-26页 |
3.2.1 债务置换的协商风险 | 第25页 |
3.2.2 置换资金的使用风险 | 第25-26页 |
3.2.3 置换债券的违约风险 | 第26页 |
3.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的外延 | 第26-27页 |
3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审计治理的博弈仿真 | 第28-41页 |
4.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审计治理的相关主体 | 第28页 |
4.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审计治理的演化博弈 | 第28-34页 |
4.2.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28-29页 |
4.2.2 演化博弈模型的参数设置 | 第29页 |
4.2.3 政府部门与商业银行的混合策略博弈 | 第29-31页 |
4.2.4 动态系统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演化博弈策略仿真 | 第34-40页 |
4.3.1 SD博弈仿真模型 | 第34页 |
4.3.2 SD博弈仿真结果 | 第34-40页 |
4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5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审计治理的政策建议 | 第41-46页 |
5.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风险审计治理的总体思路 | 第41页 |
5.2 优化审计工作模式,全面揭示债务置换风险 | 第41-43页 |
5.2.1 创新工作方法,加强审计协同效应 | 第41-42页 |
5.2.2 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,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| 第42页 |
5.2.3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,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| 第42页 |
5.2.4 加强审计公告效力,强化审计治理能力 | 第42-43页 |
5.3 落实债务置换风险治理对策,充分发挥审计自稳功能 | 第43-44页 |
5.3.1 细化地方债务的信息披露 | 第43页 |
5.3.2 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机制 | 第43页 |
5.3.3 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规模 | 第43-44页 |
5.3.4 确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长期问责制 | 第44页 |
5.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实现债务置换风险的事前控制 | 第44页 |
5.5 小结 | 第44-46页 |
6 总结及展望 | 第46-47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46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后记 | 第50-51页 |
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