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1-22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3页 |
(一) 初中生生命意识危机 | 第11页 |
(二) 国内生命教育课程不足 | 第11-12页 |
(三) 新课程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(一) 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(二) 关涉语文的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从生命教育角度对语文教材进行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(一) 生命教育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1.生命教育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生命教育的特点 | 第19页 |
(二) 语文教学 | 第19-20页 |
五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文献研究法 | 第20页 |
2.问卷调查法 | 第20-21页 |
3.访谈调查法 | 第21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在机理 | 第22-26页 |
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一、生命哲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二、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| 第23页 |
三、生活教育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在机理 | 第24-26页 |
一、语文教学的责任包含生命教育 | 第24页 |
二、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| 第24-25页 |
三、语文的外延与生命相关联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| 第26-36页 |
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 | 第26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及方法 | 第26页 |
二、调查问卷和提纲的设计 | 第26页 |
三、调查样本的选择 | 第26页 |
第二节 调查情况 | 第26-33页 |
一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参与程度 | 第27-28页 |
二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认识程度 | 第28-31页 |
三、影响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一、对内容的理解片面 | 第33页 |
二、对生命教育实现的形式机械 | 第33-34页 |
三、未能合理运用语文教学各个版块 | 第34页 |
四、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“生命”的参与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问题形成的原因 | 第35-36页 |
一、语文的工具性过度膨胀 | 第35页 |
二、功利化取向严重 | 第35页 |
三、传统教学观的局限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| 第36-54页 |
第一节 丰富教师的生命素养和技能 | 第36-37页 |
一、对教师进行系统、专业的生命教育理论培训 | 第36页 |
二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,提高生命意识 | 第36页 |
三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实现多样化的渗透方式 | 第37-52页 |
一、合理运用蕴含生命教育因子的文章 | 第37-42页 |
(一) 认识生命-探寻生命的起源 | 第37-38页 |
(二) 尊重生命-理解生命的态度 | 第38-41页 |
(三) 生命交往-开拓生命的视野 | 第41-42页 |
二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各个版块的作用 | 第42-52页 |
(一)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| 第42-47页 |
(二)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| 第47-49页 |
(三)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| 第49-50页 |
(四) 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| 第50-52页 |
第三节 处理好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| 第52-54页 |
一、生命教育不等于语文教学 | 第52页 |
二、生命教育应以“渗透”的方式存在 | 第52-54页 |
(一) 在教学内容的角度上 | 第52-53页 |
(二) 在教学方式的角度上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A 期刊类 | 第55-56页 |
B 专著类 | 第56-57页 |
C 硕博论文 | 第57-58页 |
附录一 喀什市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现状 | 第58-60页 |
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| 第60-61页 |
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