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6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8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研究 | 第11-14页 |
二、就读经验研究 | 第14-18页 |
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 | 第18-19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 | 第19-20页 |
三、就读经验 | 第20页 |
第四节 就读经验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一、佩斯的“努力质量” | 第22页 |
二、帕斯卡雷拉的“变化评定模型” | 第22页 |
三、齐克林与甘姆森的“良好本科教育七原则” | 第22-23页 |
四、阿斯汀的“参与理论” | 第23页 |
五、库恩的“学习投入理论” | 第23-24页 |
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| 第26-36页 |
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| 第26-29页 |
一、职责庞杂导致角色定位不明 | 第26-27页 |
二、配备不齐加剧了队伍结构的缺陷 | 第27-28页 |
三、学科素养不高致使专业化程度偏低 | 第28-29页 |
四、发展空间有限使得队伍稳定性不足 | 第29页 |
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提出的背景与实施 | 第29-32页 |
一、政府政策文件的出台 | 第30-31页 |
二、中央和地方实践的开展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的意义 | 第32-36页 |
一、通过拓宽发展空间来缓解高校辅导员人才流失 | 第33页 |
二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综合素养 | 第33-34页 |
三、通过多元培训来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经验的调查研究 | 第36-58页 |
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经验的问卷设计 | 第36-40页 |
一、问卷设计思路 | 第36-38页 |
二、问卷的编制 | 第38-39页 |
三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调查问卷的施测对象 | 第40-44页 |
一、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| 第40页 |
二、问卷调查对象的构成状况 | 第40-44页 |
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经验的调查结果 | 第44-58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学习动机 | 第44-46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课程学习 | 第46-49页 |
三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人际交往 | 第49-51页 |
四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时间分配 | 第51-53页 |
五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| 第53-54页 |
六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自我定位 | 第54-56页 |
七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的读博意义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N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经验的访谈研究 | 第58-73页 |
第一节 N校概况 | 第58-59页 |
第二节 访谈设计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访谈结果整理和分析 | 第60-73页 |
一、访谈结果的整理 | 第60页 |
二、访谈结果的分析 | 第60-73页 |
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培养的问题及改进 | 第73-85页 |
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“无暇充分参与”的问题及改进 | 第73-78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“无暇充分参与”的问题 | 第73-75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“无暇充分参与”的改进 | 第75-78页 |
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院校“无差别培养”的问题及改进 | 第78-83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院校“无差别培养”的问题 | 第78-81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就读院校“无差别培养”的改进 | 第81-83页 |
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工作院校“无特殊支持”的问题及改进 | 第83-85页 |
一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工作院校“无特殊支持”的问题 | 第83-84页 |
二、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工作院校“无特殊支持”的改进 | 第84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1页 |
附录 | 第91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