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企业跨国逆向并购中知识转移演化过程研究--以万向集团为例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| 第16-19页 |
2.1.1 传统的跨国并购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2 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 知识转移理论综述 | 第19-25页 |
2.2.1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2.2.2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| 第20-24页 |
2.2.3 跨国并购中的知识转移 | 第24-25页 |
2.3 相关文献评述 | 第25-26页 |
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与现状特征 | 第26-34页 |
3.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 | 第26-27页 |
3.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| 第27-32页 |
3.2.1 发展现状 | 第28-30页 |
3.2.2 行业特征 | 第30-32页 |
3.2.3 区位特征 | 第32页 |
3.3 小结 | 第32-34页 |
4 企业逆向并购中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| 第34-43页 |
4.1 知识转移的机理 | 第34-37页 |
4.1.1 企业知识理论与知识的特性 | 第34-35页 |
4.1.2 并购中的知识转移定义 | 第35-36页 |
4.1.3 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2 演化过程模型 | 第37-42页 |
4.2.1 识别阶段 | 第38页 |
4.2.2 匹配阶段 | 第38-39页 |
4.2.3 转移阶段 | 第39-41页 |
4.2.4 吸收阶段 | 第41页 |
4.2.5 模型构建 | 第41-42页 |
4.3 小结 | 第42-43页 |
5 案例分析——万向集团 | 第43-64页 |
5.1 万向集团背景情况 | 第43-46页 |
5.2 知识转移演化过程与并购历程 | 第46-54页 |
5.2.1 识别阶段-明确定位、贴牌生产 | 第46-48页 |
5.2.2 匹配阶段-锚定目标、万向节领域龙头 | 第48-50页 |
5.2.3 转移阶段-协同发展、整车配件供应 | 第50-52页 |
5.2.4 吸收阶段-内化增值、多产业并购 | 第52-54页 |
5.3 并购绩效分析 | 第54-62页 |
5.3.1 财务绩效分析 | 第54-59页 |
5.3.2 事件研究法 | 第59-62页 |
5.4 小结 | 第62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提升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| 第65-66页 |
6.2.1 培养知识转移能力 | 第65页 |
6.2.2 搭建合适的知识转移渠道 | 第65页 |
6.2.3 制定有保障的评估机制 | 第65-66页 |
6.2.4 注重企业文化交流与整合 | 第66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3.1 研究不足 | 第66页 |
6.3.2 未来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