悖论与教育悖论
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(一)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| (二)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一、悖论的意蕴 | 第11-25页 |
| (一)对悖论的已有理解 | 第11-16页 |
| 1.西方学界对悖论的已有理解 | 第11-13页 |
| 2.我国学界对悖论的已有理解 | 第13-16页 |
| (二)悖论界定之我见 | 第16-18页 |
| (三)对与悖论相关的几个概念的辨析 | 第18-21页 |
| 1.谬误(fallacy)与悖论 | 第19页 |
| 2.诡辩(sophism)与悖论 | 第19页 |
| 3.两难问题/囚徒困境(dilemma)与悖论 | 第19-20页 |
| 4.二律背反(antinomy)与悖论 | 第20-21页 |
| (四)悖论的意义 | 第21-25页 |
| 1.推动思维发展,完善已有理论 | 第21-23页 |
| 2.促生新的理论,激发思考兴趣 | 第23-25页 |
| 二、教育中的悖论 | 第25-40页 |
| (一)教育悖论的涵义 | 第25-26页 |
| (二)教育中的悖论 | 第26-40页 |
| 1.旧“三中心”与新“三中心” | 第26-27页 |
| 2.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| 第27-28页 |
| 3.教育的“科学”与教育的“艺术” | 第28-30页 |
| 4.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| 第30-31页 |
| 5.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| 第31-32页 |
| 6.班级授课制与个性化教学 | 第32-34页 |
| 7.讲授法与个性化学习 | 第34-35页 |
| 8.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 | 第35-37页 |
| 9.兴趣至上与努力至上 | 第37-38页 |
| 10.纪律与自由 | 第38-40页 |
| 三、教育悖论的成因 | 第40-48页 |
| (一)外部原因 | 第40-43页 |
| 1.社会背景不同 | 第40-41页 |
| 2.时代背景不同 | 第41-42页 |
| 3.文化传统不同 | 第42-43页 |
| (二)内部原因 | 第43-48页 |
| 1.认识论上的二元对立 | 第43-45页 |
| 2.价值论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| 第45-46页 |
| 3.方法论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| 第46-48页 |
| 四、教育悖论的辩证解决 | 第48-54页 |
| (一)理性思考,转变思维方式 | 第49-50页 |
| (二)联系实际,切合教育规律 | 第50-52页 |
| (三)取长补短,辩证统一整合 | 第52-54页 |
| 结语 | 第54-56页 |
| (一)简要总结 | 第54-55页 |
| (二)研究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|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