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3页 |
1.4 本文的篇章结构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标记论及语用标记价值假说 | 第15-25页 |
2.1 标记论简介 | 第15-16页 |
2.2 语用标记价值假说简介 | 第16-19页 |
2.3 语用标记价值等效翻译评价 | 第19-25页 |
2.3.1 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3.2 语用标记价值等效原则 | 第20-22页 |
2.3.3 关于价值评定差异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两译本文化负载词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对比 | 第25-42页 |
3.1 两译本人名称谓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25-35页 |
3.1.1 使用表字称呼人物 | 第27-30页 |
3.1.2 使用姓+名/字称呼人物; | 第30-32页 |
3.1.3 使用官 d 职直接称呼或姓+官职称呼人物 | 第32-34页 |
3.1.4 单字代词或身份代词及其他情况下的称呼 | 第34-35页 |
3.2 两译本成语习语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2.1 意象相近型成语 | 第35-36页 |
3.2.2 意象相异型成语 | 第36-37页 |
3.2.3 普世意象型 | 第37-38页 |
3.3 两译本地名等其它文化意象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38-42页 |
第4章 两译本认知接受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对比 | 第42-52页 |
4.1 两译本修辞手法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2 两译本含糊性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3 两译本语篇结构之语用标记价值分析 | 第48-52页 |
第5章 语用标记价值等效量化评价《三国演义》两译本节选 | 第52-79页 |
5.1 语用标记价值等效量化评价模型 | 第52-53页 |
5.2 范文实例量化分析 | 第53-75页 |
5.2.1 分割片段 1)原文及译文对比分析 | 第53-57页 |
5.2.2 分割片段 2)原文及译文对比分析 | 第57-62页 |
5.2.3 分割片段 3)原文及译文对比分析 | 第62-68页 |
5.2.4 分割片段 4)原文及译文对比分析 | 第68-75页 |
5.3 量化评价模型的不足及尝试性完善 | 第75-79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