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对象和范围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5页 |
2 中韩常见植物国俗语义对比及其关联体系探究 | 第15-65页 |
2.1 植物种类 | 第15-19页 |
2.1.1 中国 | 第15-17页 |
2.1.2 韩国 | 第17-19页 |
2.2 植物的国俗语义体现 | 第19-61页 |
2.2.1 在文学作品和史书中的体现 | 第19-53页 |
2.2.1.1 梅 | 第19-22页 |
2.2.1.2 竹 | 第22-26页 |
2.2.1.3 梨 | 第26-30页 |
2.2.1.4 柳 | 第30-34页 |
2.2.1.5 桃 | 第34-40页 |
2.2.1.6 桑 | 第40-44页 |
2.2.1.7 松柏 | 第44-50页 |
2.2.1.8 槐 | 第50-53页 |
2.2.2 在园林和地名中的体现 | 第53-56页 |
2.2.2.1 园林中的景点提名 | 第53-55页 |
2.2.2.2 地名 | 第55-56页 |
2.2.3 节日风俗文化中的体现 | 第56-61页 |
2.3 中韩常见植物国俗语义之关联体系 | 第61-65页 |
2.3.1 国俗语义的相同或相似 | 第61-62页 |
2.3.2 国俗语义的不同或冲突 | 第62-64页 |
2.3.3 国俗语义的空缺 | 第64-65页 |
3 中韩植物词语国俗语义获得途径 | 第65-76页 |
3.1 从词义出处层面 | 第65-70页 |
3.1.1 诗词及典故 | 第65-66页 |
3.1.2 民俗信仰 | 第66-69页 |
3.1.3 来自《圣经》 | 第69-70页 |
3.2 从词义产生方式层面 | 第70-76页 |
3.2.1 隐喻 | 第70-73页 |
3.2.2 谐音 | 第73-76页 |
4 中韩植物词语国俗语义的跨文化交际 | 第76-84页 |
4.1 中韩植物习语中的中韩互译 | 第76-82页 |
4.1.1 直译法 | 第76-77页 |
4.1.2 直译加解释 | 第77-78页 |
4.1.3 意译法 | 第78-82页 |
4.2 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| 第82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2页 |
附录1 《三国史记》和《三国遗事》中的植物目录 | 第92-95页 |
附录2 《唐诗》中的植物意象 | 第95-98页 |
附录3 《东文选》中的植物意象 | 第98-100页 |
附录4 (?)(汉诗·时调·民谣中出现的花---排名前十位) | 第100页 |
附录5 (?)(姜希颜)(?)(花庵)(?)(花木九等品第)(?)28(?)(二十八友)(?)(聪目) | 第100-10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