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.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| 第8-11页 |
1.1.1.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.课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2.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1.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2.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3.关于移动网络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.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.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4.1.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.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9页 |
2.1.基本概论 | 第19-23页 |
2.1.1.微信平台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1.2.高职院校介绍 | 第21-23页 |
2.2.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2.2.1.自主学习理论基础 | 第23-24页 |
2.2.2.网络外语教学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.微信平台在英语教学应用中的特征与原则 | 第25-27页 |
2.3.1.教学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3.2.教学原则 | 第26-27页 |
2.4.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的发展趋势 | 第27-29页 |
2.4.1.兴趣指引自主学习模式 | 第27页 |
2.4.2.协作推进自主学习模式 | 第27-28页 |
2.4.3.基于探索功能的自主学习模式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基于微信平台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问题 | 第29-39页 |
3.1.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及微信应用现状 | 第29-34页 |
3.1.1.高职院校自主学习现状 | 第29-32页 |
3.1.2.基于高职院校自主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现状 | 第32-34页 |
3.2.基于微信平台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调查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2.1.调查对象 | 第34页 |
3.2.2.调查方法 | 第34页 |
3.2.3.调查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2.4.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基于微信平台高职院校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3.3.1.英语基础差,无法适应网络英语自主学习 | 第36页 |
3.3.2.微信平台提供信息量过大、缺乏科学的学习计划 | 第36-37页 |
3.3.3.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 | 第37页 |
3.3.4.学生微信平台学习应用缺乏主动性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微信用于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必要性分析 | 第39-47页 |
4.1.微信用于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必要性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1.1.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需要微信弥补不足 | 第39-40页 |
4.1.2.智能电子产品为学习创造条件 | 第40-41页 |
4.1.3.微信平台使用特点的重要性 | 第41-42页 |
4.1.4.时代发展需要,促进新模式的发展 | 第42-43页 |
4.2.基于微信平台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的优势分析 | 第43-47页 |
4.2.1.能够海量获取有效信息 | 第43-44页 |
4.2.2.互动交流和个性化听说读写 | 第44页 |
4.2.3.娱乐与学习相结合,调动学习主动性 | 第44-45页 |
4.2.4.个性化与协作化统一教学 | 第45-46页 |
4.2.5.有助于教师教学安排及教学策略的及时修订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的应用与建议 | 第47-63页 |
5.1.基于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 | 第47-55页 |
5.1.1.设计要素 | 第47-51页 |
5.1.2.设计方案 | 第51-54页 |
5.1.3.自主学习模型 | 第54-55页 |
5.2.基于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| 第55-56页 |
5.2.1.订阅功能,有利于碎片化学习 | 第55页 |
5.2.2.群聊功能,促进师生、同学之间的交流 | 第55-56页 |
5.2.3.即时语音通讯,有利于听力、口语提高 | 第56页 |
5.3.基于微信平台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的应用过程 | 第56-61页 |
5.3.1.微信英语自主学习平台介绍 | 第56-60页 |
5.3.2.微信公众号英语学习平台学习效果 | 第60-61页 |
5.4.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应用的建议 | 第61-63页 |
5.4.1.课堂教学为主,微信平台教学形式并存 | 第61页 |
5.4.2.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| 第61-62页 |
5.4.3.注重微信软件的评价机制 | 第62-6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1 | 第67-69页 |
附录 2 | 第69-71页 |
附录 3 | 第71-74页 |
附录 4 | 第74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