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研究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2 微课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基础概述 | 第16-22页 |
2.1 微课的相关概念、特点及其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1.1 微课的相关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微课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1.3 微课分类 | 第17页 |
2.2 微课应用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3.1 层次需求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.2 移动学习理论 | 第20页 |
2.3.3 非正式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3 生物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| 第22-26页 |
3.1 微课程主题选择 | 第22页 |
3.2 微课程设计 | 第22-24页 |
3.2.1 《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》微课设计案例 | 第23页 |
3.2.2 微课程PPT制作 | 第23-24页 |
3.3 微课脚本设计 | 第24-25页 |
3.4 微视频录制 | 第2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4 生物化学微课应用研究 | 第26-33页 |
4.1 微课程的应用 | 第26页 |
4.1.1 应用对象选择 | 第26页 |
4.1.2 应用过程 | 第26页 |
4.2 微课程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及测评对象选择 | 第26-27页 |
4.2.1 评价方法选择 | 第26-27页 |
4.2.2 测评对象选择 | 第27页 |
4.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| 第27-32页 |
4.3.1 被调查者对于微课的认识 | 第27-30页 |
4.3.2 课堂测验结果 | 第30-31页 |
4.3.3 研究者的观察结果 | 第31-3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5 生物化学微课有效应用的建议和措施 | 第33-43页 |
5.1 影响生物化学微课有效应用的因素 | 第33-39页 |
5.1.1 影响因素识别 | 第33-34页 |
5.1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| 第34-39页 |
5.2 促进生物化学微课有效应用的措施 | 第39-41页 |
5.2.1 构建生物化学微课精炼的教学过程 | 第39-40页 |
5.2.2 提高微课课件设计的艺术性 | 第40-41页 |
5.3 实现微课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效契合 | 第41-42页 |
5.3.1 课堂学习:传统教学与微课相互穿插 | 第41页 |
5.3.2 课后学习:以微课作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| 第41-42页 |
5.3.3 随时学习:以微课实现随时学习 | 第4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6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3页 |
6.2 应用建议 | 第43-45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1页 |
图目录 | 第49-50页 |
表目录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