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研究的创新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| 第18-28页 |
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| 第18-19页 |
2.1.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与分类 | 第18页 |
2.1.2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| 第18-19页 |
2.1.3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| 第19页 |
2.2 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2.1 会计信息的含义与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.2 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与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2.3 信息不对称与会计信息失真的联系 | 第21页 |
2.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| 第21-27页 |
2.3.1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统计 | 第22-23页 |
2.3.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 | 第23-26页 |
2.3.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2.4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7-28页 |
2.4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7页 |
2.4.2 理性人假设 | 第27页 |
2.4.3 舞弊冰山理论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中的表现及博弈分析 | 第28-44页 |
3.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产生披露监督的过程 | 第28-29页 |
3.2 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中的表现 | 第29-32页 |
3.2.1 企业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 | 第30页 |
3.2.2 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30-31页 |
3.2.3 上市公司、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督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31页 |
3.2.4 控股股东、管理者、证监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31-32页 |
3.3 信息不对称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| 第32-44页 |
3.3.1 企业招聘中的博弈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2 股东与管理者的博弈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3.3 上市公司、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督机构的博弈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.4 控股股东、管理层、证监会与投资者间的博弈分析 | 第40-44页 |
第4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1 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况 | 第44-45页 |
4.1.1 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| 第44页 |
4.1.2 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| 第44-45页 |
4.1.3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| 第45页 |
4.2 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| 第45-49页 |
4.2.1 上市公司与应聘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5-46页 |
4.2.2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6页 |
4.2.3 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6页 |
4.2.4 上市公司与监督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6-49页 |
第5章 规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 | 第49-61页 |
5.1 完善信息的传递 | 第49-55页 |
5.1.1 建立人才招聘“双向选择”制度 | 第49-51页 |
5.1.2 设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| 第51-53页 |
5.1.3 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序 | 第53-55页 |
5.2 加强信息甄别的能力 | 第55-61页 |
5.2.1 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力 | 第55-57页 |
5.2.2 强化证监会督察能力 | 第57-58页 |
5.2.3 建立有效的声誉评价机制 | 第58页 |
5.2.4 提升财务顾问信息甄别能力 | 第58-6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结论 | 第61-62页 |
6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