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财务管理论文

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实质控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文献评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5-16页
2 控制概念的演进及其背景第16-28页
    2.1 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与母公司辨析第16页
    2.2 实质控制的理论依据第16-18页
    2.3 控制是确定合并范围的基础第18-19页
    2.4 控制的决定因素第19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持股比例作为控制的决定因素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表决权作为控制的决定因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实质控制作为控制的决定因素第21-28页
3 实质控制下合并范围的扩充第28-44页
    3.1 特殊目的实体的概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美国会计准则对特殊目的实体的初步规范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国际会计准则的特殊目的实体准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我国会计准则对特殊目的实体的初步规范第30页
    3.2 可变利益实体的概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可变利益实体主要受益人等概念的提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可变利益实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判断第31页
    3.3 结构化主体的概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判断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对结构化主体的披露要求第33页
    3.4 理论部分小结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实质控制的特点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质控制中实质性的体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风险报酬与控制权的关系及控制三要素的理解第37-39页
    3.5 特殊协议或交易下的实质控制问题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股权设计形成的暂时性控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实质代理人与主要责任人的识别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有能力行使权力的实质判断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投资性主体的并表问题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潜在控制权的实质性分析第41-44页
4 控制判断在实务中的应用第44-54页
    4.1 银行结构化主体合并范围的确定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银行理财产品合并范围的确定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银行对结构化主体的会计处理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案例分析与总结第49页
    4.2 协议控制合并范围的确定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案例背景介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案例分析及结论第50-54页
5 对准则在实质控制界定及应用上的建议第54-58页
    5.1 明确主要责任人的概念第54页
    5.2 重视风险报酬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重视风险报酬分析的原因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风险报酬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5.3 完整详尽的合并范围信息披露第56-57页
    5.4 更详尽的实施细则和案例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后记第62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有企业中层干部选拔体系研究
下一篇:A公司供应链金融研究--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