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课堂生态及其构建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一、选题缘由、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11-13页 |
(二)选题目的 | 第13页 |
(三)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关于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(一)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(二)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7-20页 |
三、研究的主要内容、重难点 | 第20-21页 |
(一)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(二)研究的重难点 | 第21页 |
四、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21-22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21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五、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6页 |
(一)后现代哲学 | 第22-23页 |
(二)生态、生态系统 | 第23-24页 |
(三)课堂生态、生态课堂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课堂生态的失衡及其归因 | 第26-34页 |
一、课堂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 | 第26-29页 |
(一)以教师权威为中心 | 第26-27页 |
(二)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| 第27-28页 |
(三)课堂环境的异化 | 第28-29页 |
二、课堂生态失衡的现实困境归因 | 第29-34页 |
(一)外部观念系统的归因 | 第29-31页 |
(二)内部结构系统的归因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后现代哲学与课堂生态思想诉求 | 第34-41页 |
一、后现代哲学思想内涵解释及其价值 | 第34-38页 |
(一)后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| 第34-35页 |
(二)后现代哲学思想内涵 | 第35-36页 |
(三)后现代哲学的当代价值 | 第36-38页 |
二、课堂生态思想的后现代诉求 | 第38-41页 |
(一)消解课堂生态主体中心 | 第38-39页 |
(二)课堂生态要素异质多元 | 第39页 |
(三)课堂生态指向生命关怀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后现代哲学观照下课堂生态的重构 | 第41-52页 |
一、后现代哲学视域中课堂生态的意蕴 | 第41-46页 |
(一)课堂生态之本真特征 | 第41-42页 |
(二)课堂生态之复杂结构 | 第42-44页 |
(三)课堂生态之多重功能 | 第44-46页 |
二、课堂生态的理论建构 | 第46-52页 |
(一)教学目标:生命发展 | 第46-47页 |
(二)教学过程:流动生成 | 第47-48页 |
(三)教学内容:多元创新 | 第48-49页 |
(四)教学评价:全面开放 | 第49-50页 |
(五)师生关系:平等共生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后现代哲学视域中课堂生态实践路径 | 第52-64页 |
一、革新课堂生态理念 | 第52-54页 |
(一)课堂生态观 | 第52-53页 |
(二)师生平等观 | 第53页 |
(三)教学动态观 | 第53-54页 |
(四)管理民主观 | 第54页 |
二、丰富课堂生态环境 | 第54-57页 |
(一)创建功能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| 第54-55页 |
(二)塑造多元化的学校人文环境 | 第55-56页 |
(三)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| 第56-57页 |
三、建构非线性的师生关系 | 第57-60页 |
(一)解构单向化的师生关系 | 第57-58页 |
(二)有效对话激活师生关系 | 第58-59页 |
(三)建构师生命运共同体 | 第59-60页 |
四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| 第60-64页 |
(一)透彻领悟课程与课堂 | 第60-61页 |
(二)激发课堂教学积极行为 | 第61-62页 |
(三)延续课堂教学生命薪火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2-73页 |
访谈提纲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