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项目成员帮助行为形成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1.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0-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2.1 项目成员的内涵界定 | 第12-14页 |
2.1.1 项目及项目特征 | 第12页 |
2.1.2 项目驱动型企业 | 第12-13页 |
2.1.3 项目团队与项目成员 | 第13-14页 |
2.2 角色外行为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2.2.1 角色外行为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2.2 角色外行为的维度划分 | 第15-18页 |
2.2.3 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2.3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9-23页 |
2.3.1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2.3.2 计划行为理论的简介 | 第20-21页 |
2.3.3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 | 第21-23页 |
3 模型构建与理论研究框架 | 第23-33页 |
3.1 帮助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| 第23-28页 |
3.1.1 半结构化访谈 | 第23-25页 |
3.1.2 因素的识别与分类 | 第25-28页 |
3.2 研究假设 | 第28-32页 |
3.2.1 帮助意愿与项目成员帮助行为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3.2.2 帮助态度与项目成员帮助意愿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3.2.3 主观规范与项目成员帮助意愿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3.2.4 知觉行为控制与项目成员帮助意愿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3.3 理论研究框架 | 第32-33页 |
4 研究设计与调查方法 | 第33-38页 |
4.1 变量的测量 | 第33-36页 |
4.1.1 帮助行为的测量 | 第33-34页 |
4.1.2 帮助意愿的测量 | 第34页 |
4.1.3 帮助态度的测量 | 第34-35页 |
4.1.4 主观规范的测量 | 第35-36页 |
4.1.5 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 | 第36页 |
4.2 问卷设计和发放 | 第36-37页 |
4.2.1 问卷设计 | 第36-37页 |
4.2.2 问卷发放和回收 | 第37页 |
4.3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5 实证分析 | 第38-48页 |
5.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同质性检验 | 第38-42页 |
5.1.1 样本资料描述性统计 | 第38-39页 |
5.1.2 同质性检验 | 第39-42页 |
5.2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3 信效度检验 | 第43-45页 |
5.3.1 信度检验 | 第43页 |
5.3.2 效度检验 | 第43-45页 |
5.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| 第45-4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48-49页 |
6.2 管理建议 | 第49页 |
6.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附录A 引出凸显信念的开放性访谈提纲 | 第57-59页 |
附录B 项目成员帮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| 第59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