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职业技术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

跨界与融合: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
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绪论第13-36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的问题、目的及范围第16-18页
    二、核心概念界定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跨界与融合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职业素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高职课程第20-21页
    三、文献综述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研究述评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研究述评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文献述评第30-31页
    四、研究设计与实施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方法与步骤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思路与框架第32-34页
    五、预期结果及研究意义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预期结果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35-36页
第一章 问题与归因: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第36-56页
    一、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目的第36页
    二、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设计第36-37页
    三、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第3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高职师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现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现状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用人单位调查第47-48页
    四、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归因分析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0-56页
第二章 释原与明理: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的理性支撑第56-65页
    一、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职业素养的内涵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职业素养的构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职业素养与高职课程的关系原理第60页
    二、“跨界-融合”与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理论原理及必要性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跨界-融合”与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构建理论原理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构建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课程的必要性第61-65页
第三章 优化与重构: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理论模型第65-83页
    一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内涵与构成要素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取向与目标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体系与结构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组织与实施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管理与评价第67-68页
    二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模型第68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平台支持:构建基于“全价值链”下的“1+1+n”校企联盟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体系建构:以课程为支点形成“3·3·3”人才培养模式第70-79页
    三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职业领域与工作任务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需求与学习者特征分析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工学转换”设置课程内容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“项目制-过程化-情景式”设计课程教学第81-83页
第四章 支持与保障:“跨界-融合”观念下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保障体系第83-88页
    一、“跨界-融合”观念下的制度保障第83页
    二、“跨界-融合”观念下的人力保障第83-84页
    三、“跨界-融合”观念下的资源保障第84-86页
    四、“跨界-融合”观念下的渠道保障第86-88页
第五章 实践与检视: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实践初探第88-113页
    一、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第88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课程目标定位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建构示例第90-104页
    二、人才培养效果比较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要专业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和培养效果评价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效果评价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就业及毕业生月收入情况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用人单位认可度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资格认证证书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学生发展个案第110-113页
结论第113-118页
    一、研究总结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跨界”与“融合”观念对于高职课程建设意义重大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职业素养教育是革新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石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具体结论第113-114页
    二、研究发现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是课程建设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保障持续改进第116页
    三、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6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27页
附录第127-134页
致谢第134-136页
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之民族性欠缺与补偿研究--以四川藏区“9+3”免费职业教育为例
下一篇:结构化稀疏数据重构的若干理论及算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