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1-39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11-17页 |
(一)基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破解的需要 | 第11-13页 |
(二)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| 第13-14页 |
(三)基于民族地区生态脱贫的现实诉求 | 第14-17页 |
二、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7-35页 |
(一)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7-27页 |
(二)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7-34页 |
(三)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思考 | 第34-35页 |
三、本研究的基本设计 | 第35-39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(二)研究思路 | 第36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36-39页 |
第一章 民族性: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必要属性 | 第39-63页 |
一、民族性及其生成概述 | 第40-47页 |
(一)何谓“民族性” | 第40-46页 |
(二)民族性的生成 | 第46-47页 |
二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性谓何 | 第47-54页 |
(一)融汇独特的民族文化 | 第49-51页 |
(二)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| 第51-53页 |
(三)观照民族地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| 第53-54页 |
三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保持民族性何为 | 第54-63页 |
(一)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以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动力 | 第54-56页 |
(二)有利于民族地区人的多样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| 第56-58页 |
(三)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| 第58-60页 |
(四)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| 第60-63页 |
第二章 民族性欠缺: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实然之景 | 第63-95页 |
一、四川藏区“9+3”: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 | 第63-69页 |
二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性欠缺的表现 | 第69-84页 |
(一)培养目标疏离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”的宗旨 | 第69-75页 |
(二)教学过程忽视民族地区学生的“族性差异” | 第75-81页 |
(三)评价方式背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 | 第81-84页 |
三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性欠缺的不利影响 | 第84-95页 |
(一)民族地区人才供需错位 | 第84-87页 |
(二)职业教育的“亲和度”下降 | 第87-88页 |
(三)学生面临“双重”的尴尬境地 | 第88-91页 |
(四)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 | 第91-95页 |
第三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性欠缺探源 | 第95-119页 |
一、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偏离 | 第95-99页 |
(一)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| 第95-96页 |
(二)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对培养目标定位的偏离 | 第96-99页 |
二、缺乏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观照 | 第99-112页 |
(一)无助于民族地区富集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| 第100-104页 |
(二)“外推式”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| 第104-109页 |
(三)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未得以充分挖掘 | 第109-112页 |
三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失衡 | 第112-119页 |
(一)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:职业教育功能的“二维” | 第112-113页 |
(二)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具性价值凸显 | 第113-115页 |
(三)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“价值理性”的轻视 | 第115-119页 |
第四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之民族性补偿的教育机理 | 第119-145页 |
一、确立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服务”的培养目标 | 第119-129页 |
(一)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路向的“三维度” | 第120-125页 |
(二)契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| 第125-129页 |
二、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持相结合 | 第129-134页 |
(一)专业与产业关系之辨 | 第129-131页 |
(二)专业设置与产业扶持的结合方式 | 第131-134页 |
三、实现“民族性”与“职业性”教育资源的有效链接 | 第134-145页 |
(一)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地方性知识的兼容 | 第135-139页 |
(二)“借力”民族文化精品的产业升级 | 第139-141页 |
(三)建设具有“地方特色”的职教师资 | 第141-145页 |
第五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之民族性补偿的具体策略 | 第145-169页 |
一、建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| 第145-153页 |
(一)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体系 | 第146-149页 |
(二)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 | 第149-150页 |
(三)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 | 第150-153页 |
二、发挥民族社区在职业教育民族性补偿中的作用 | 第153-161页 |
(一)走进社区: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场所 | 第153-154页 |
(二)在社区中:以民族文化涵养职业教育的发展 | 第154-157页 |
(三)为了社区:人才培养与社区需求的对接 | 第157-161页 |
三、实施具有“民族性”的教育实践策略 | 第161-169页 |
(一)落实“以民族人为本”的职业教育实践理念 | 第161-162页 |
(二)促成“社区——人”协调发展的教育过程 | 第162-166页 |
(三)密切“社区——学校——家庭”的教育协作 | 第166-169页 |
结语 | 第169-173页 |
一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须有“民族性” | 第169-170页 |
二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之民族性的补偿具有现实可能性 | 第170-1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3-189页 |
附录 | 第189-197页 |
后记 | 第197-1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