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.1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 | 第11-14页 |
1.1.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1.2 高通量测序技术、DNA合成技术及DNA组装技术 | 第13-14页 |
1.2 紫杉醇前体物生物合成的研究 | 第14-20页 |
1.2.1 紫杉醇前体物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 | 第15-16页 |
1.2.2 紫杉二烯生物合成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2.3 其他紫杉醇前体物生物合成的研究 | 第19页 |
1.2.4 本课题组在紫杉醇领域的研究历史 | 第19-2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3页 |
2.1 实验菌株 | 第23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试剂及分子生物学相关溶液的配制 | 第24-26页 |
2.3.1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3.2 氨苄青霉素(Amp)母液配制 | 第25-26页 |
2.3.3 酿酒酵母LiAc转化试剂配制 | 第26页 |
2.3.4 酵母基因组提取试剂配制 | 第26页 |
2.4 培养基的配制及菌株培养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4.1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6-27页 |
2.4.2 菌株的培养 | 第27-28页 |
2.5 大肠杆菌转化及筛选 | 第28-30页 |
2.5.1 大肠杆菌转化方法 | 第28页 |
2.5.2 蓝白斑筛选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5.3 大肠杆菌菌落PCR操作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6 酿酒酵母基因组提取、转化及筛选方法 | 第30-33页 |
2.6.1 酵母基因组提取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6.2 酿酒酵母转化改进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6.3 酵母菌落PCR操作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基因元件的获取及载体的构建 | 第33-49页 |
3.1 酿酒酵母内源基因、启动子及终止子的克隆 | 第33-34页 |
3.2 外源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| 第34-36页 |
3.3 TS、GGPPSsa及CarG载体的构建及改造 | 第36-38页 |
3.4 tHMGR表达盒及载体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3.5 UPC2点突变构建UPC2.1及UPC2.1表达盒及载体构建 | 第39-43页 |
3.6 ERG9下调元件MET3p-tERG9的构建 | 第43-44页 |
3.7 BTS1与ERG20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4-47页 |
3.8 CarG与ERG20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酵母组装技术构建紫杉二烯生物合成模块 | 第49-55页 |
4.1 单一载体的紫杉二烯生物合成模块的基本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2 温度递减PCR | 第50-51页 |
4.3 酵母组装 | 第51-55页 |
第五章 紫杉二烯人工合成细胞的构建与发酵 | 第55-69页 |
5.1 菌株的构建 | 第55-57页 |
5.2 紫杉二烯人工合成细胞的发酵 | 第57-62页 |
5.2.1 菌株发酵条件及产物提取方法 | 第57-58页 |
5.2.2 发酵液镜检 | 第58页 |
5.2.3 各菌株生长曲线 | 第58-62页 |
5.3 发酵产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1 发酵产物的定性分析 | 第62页 |
5.3.2 发酵产物的定量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4 发酵结果与讨论 | 第63-69页 |
5.4.1 不同菌株生长情况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4.2 不同底盘细胞对紫杉二烯生物合成产量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5.4.3 不同模块对紫杉二烯生物合成产量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4.4 不同培养基对紫杉二烯生物合成产量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