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坚果类物料常见脱壳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 撞击法脱壳 | 第15页 |
1.2.2 挤压法脱壳 | 第15页 |
1.2.3 撕搓法脱壳 | 第15页 |
1.2.4 碾搓法脱壳 | 第15-16页 |
1.3 脱壳方法的选择 | 第16页 |
1.4 我国薏苡生产加工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.1 研究目标: | 第16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: | 第16-17页 |
1.5.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页 |
1.6 课题研究的关键点和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7 遇到问题的解决 | 第17-18页 |
1.8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物料物理特性研究 | 第19-27页 |
2.1 薏苡外形尺寸等物理特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1.1 数理统计量概述 | 第19页 |
2.1.2 薏苡物理特性统计内容 | 第19页 |
2.1.3 薏苡物理特性的频数统计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 压缩力学分析 | 第21-25页 |
2.2.1 破裂纹的产生 | 第21-22页 |
2.2.2 薄壳内力计算与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3 多对集中力作用时内力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 力学特性测试 | 第25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动静磨盘式薏苡脱壳试验台的构建 | 第27-33页 |
3.1 动静磨盘式薏苡脱壳试验台的设计 | 第27-28页 |
3.2 薏苡脱壳试验台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2.1 进料装置 | 第29页 |
3.2.2 脱壳装置 | 第29-30页 |
3.2.3 机架 | 第30页 |
3.3 主要工作参数 | 第30-31页 |
3.3.1 动静盘之间的间隙 | 第30页 |
3.3.2 动盘的转速 | 第30-31页 |
3.3.3 进料速度 | 第31页 |
3.4 试验台关键部件的工作过程模拟 | 第31页 |
3.5 试验注意事项及条件 | 第31-3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脱壳关键部件优化试验 | 第33-44页 |
4.1 脱壳关键部件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2 角度α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4.2.1 角度α对薏苡脱壳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2.2 角度α对薏苡破碎率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3 摩擦面积S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| 第38-43页 |
4.3.1 摩擦面积S对薏苡脱壳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3.2 摩擦面积S对薏苡破碎率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4 确定最佳的静盘形状 | 第4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动静磨盘式薏苡脱壳试验台试验研究 | 第44-64页 |
5.1 试验方案 | 第44-45页 |
5.1.1 试验原料和设备 | 第44页 |
5.1.2 测量器材 | 第44-45页 |
5.2 试验设计 | 第45页 |
5.2.1 试验因素水平设计 | 第45页 |
5.2.2 试验标准及参照公式 | 第45页 |
5.3 单因素试验 | 第45-58页 |
5.3.1 动静盘间隙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5.3.2 进料速度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5.3.3 动盘转速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5.4 正交试验及最优值的确定 | 第58-62页 |
5.4.1 正交试验 | 第58-60页 |
5.4.2 加权综合评分法确定试验台的最佳工作参数 | 第60-62页 |
5.5 验证试验 | 第62页 |
5.6 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总结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64-65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5页 |
6.3 提升薏苡脱壳设备作业性能的思考与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