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3页 |
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| 第11页 |
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汉语与韩语量词概况 | 第13-19页 |
第一节 汉语量词概况 | 第13-15页 |
一、汉语量词的概况 | 第13-14页 |
二、关于汉语量词的分类情况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韩语量词的概况 | 第15-16页 |
一、韩语量词的概况 | 第15页 |
二、关于韩语量词的分类情况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关于“个体量词”的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一、汉语个体量词的本体研究成果 | 第16-17页 |
二、关于汉语个体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学术论文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关于韩国留学生汉语常用个体量词调查问卷分析 | 第19-27页 |
第一节 调查范围 | 第19页 |
第二节 调查对象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调查方法 | 第20页 |
第四节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| 第20-27页 |
一、选择合适的量词 | 第20页 |
二、选择一个合适的量词进行填空 | 第20-21页 |
三、排序题 | 第21-27页 |
第三章 汉语常用个体量词的本体分析 | 第27-39页 |
第一节 “把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27-28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27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27-28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28页 |
第二节 “个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28-29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28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28-29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29页 |
第三节 “件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29-30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29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29-30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0页 |
第四节 “根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0-32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0-31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1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1-32页 |
第五节 “颗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2-33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2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2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2-33页 |
第六节 “条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3-34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3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3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3-34页 |
第七节 “位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4-35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4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4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4-35页 |
第八节 “支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5-36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5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5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5-36页 |
第九节 “只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6-37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6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6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6-37页 |
第十节 “张”的意义和用法 | 第37-39页 |
一、语义来源 | 第37页 |
二、用法说明 | 第37-38页 |
三、偏误类型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汉语常用个体量词使用中的偏误分析 | 第39-47页 |
第一节 偏误的主要类型 | 第39-43页 |
一、通用量词“个”的泛化 | 第39-40页 |
二、近义量词之间的误用 | 第40-41页 |
三、同音异形个体量词之间的误用 | 第41-42页 |
四、误用其他个体量词产生偏误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产生偏误的原因 | 第43-47页 |
一、汉语学习者自身的原因 | 第43-44页 |
二、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三、教学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对策 | 第47-52页 |
第一节 针对初中级韩国留学生汉语个体量词的教学建议 | 第47-49页 |
一、明确量词概念,鼓励学生多学多问 | 第47页 |
二、学习不贪多,学一点会一点 | 第47-48页 |
三、首先熟悉一对一的搭配,不断加强一对多的使用 | 第48页 |
四、加强区分易混淆的量词练习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针对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汉语个体量词的教学建议 | 第49-52页 |
一、要解释其语义来源 | 第49-50页 |
二、语境教学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