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9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六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及新理念 | 第22-29页 |
一、高校学生的特点及公选课学生评教的可行性 | 第22-26页 |
(一) 高校学生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(二) 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具有可行性 | 第23-26页 |
二、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新理念 | 第26-29页 |
(一) 由注重奖惩性评价变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| 第27页 |
(二) 由定量评价转变为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| 第27-28页 |
(三) 由单一评价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相结合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现存问题及成因 | 第29-35页 |
一、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现存问题 | 第29-31页 |
(一) 学校对学生评教的监管不到位 | 第29-30页 |
(二) 教师对学生参与评教存在抵触心理 | 第30-31页 |
(三) 学生评教带有主观倾向性和随意性 | 第31页 |
二、影响公选课学生评教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5页 |
(一) 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差 | 第31-32页 |
(二) 高校管理中行政教学相分离 | 第32-33页 |
(三) 缺乏对公选课独特课程性质的关注 | 第33页 |
(四) 评教时的功利主义思想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需求调查 | 第35-47页 |
一、调查工具及实施 | 第35-36页 |
(一) 调查工具 | 第35页 |
(二) 调查实施 | 第35-36页 |
二、调查结果及分析 | 第36-47页 |
(一) 公选课评教的主体 | 第36-38页 |
(二)高校公选课评教的方法与组织形式分析 | 第38-40页 |
(三) 高校公选课评教的标准与内容分析 | 第40-44页 |
(四) 高校公选课评教的结果与反馈分析 | 第44-47页 |
第四章 有效开展高校公选课学生评教的对策 | 第47-55页 |
一、完善公选课学生评教前的准备工作 | 第47-50页 |
(一) 明确公选课的地位,建立公选课开课竞争机制 | 第47页 |
(二) 加强评教前对师生的宣传和引导 | 第47-50页 |
(三) 建立长期稳定的评价机构并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| 第50页 |
二、加强公选课学生评教过程的监管 | 第50-52页 |
(一) 评教内容设置应全面且有针对性 | 第50-51页 |
(二) 评教方法量化打分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| 第51-52页 |
(三) 评教时间上变一次评教为多次评教 | 第52页 |
三、科学安排学生评教后的反馈工作 | 第52-55页 |
(一) 科学统计学生评教结果 | 第52-53页 |
(二) 评教反馈要及时 | 第53页 |
(三) 学生评教结果需合理使用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