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7页 |
2.1 物理能力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2.1.1 物理能力 | 第12-13页 |
2.1.2 物理能力的构成 | 第13-14页 |
2.2 物理思维及其类型 | 第14页 |
2.2.1 物理思维 | 第14页 |
2.2.2 物理思维的基本类型 | 第14页 |
2.3 物理学常见的思维方法 | 第14-17页 |
3 关于物理思维能力的理论探究 | 第17-21页 |
3.1 物理能力中的思维能力 | 第17-18页 |
3.1.1 物理能力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关系 | 第17页 |
3.1.2 物理能力中的思维能力 | 第17-18页 |
3.2 高中物理常用解题方法的归类与规范 | 第18-21页 |
3.2.1 高中物理教学关于解题方法应用的现状 | 第18页 |
3.2.2 常见解题方法的规范化研究 | 第18-21页 |
4 近五年物理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物理思维能力考查分析 | 第21-38页 |
4.1 2010年新课标卷 | 第21-24页 |
4.2 2011年新课标卷 | 第24-27页 |
4.3 2012年新课标卷 | 第27-30页 |
4.4 2013年新课标卷 1 | 第30-32页 |
4.5 2013年新课标卷 2 | 第32-34页 |
4.6 2014年新课标卷 1 | 第34-36页 |
4.7 2014年新课标卷 2 | 第36-38页 |
5 统计与分析 | 第38-46页 |
5.1 物理思维能力综合考查基本情况 | 第38-39页 |
5.1.1 思维能力考查的频度 | 第38页 |
5.1.2 思维能力考查比重 | 第38-39页 |
5.2 物理思维能力专项考查情况 | 第39-42页 |
5.2.1 专项思维能力考查的范围与频度 | 第39-40页 |
5.2.2 专项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分布 | 第40-42页 |
5.3 物理思维能力专项考查的变化趋势 | 第42-43页 |
5.3.1 分析与综合能力 | 第42页 |
5.3.2 比较与分类能力 | 第42页 |
5.3.3 科学推理能力 | 第42页 |
5.3.4 数学应用能力 | 第42-43页 |
5.3.5 臻美能力 | 第43页 |
5.3.6 等效替代能力 | 第43页 |
5.3.7 抽象与概括能力 | 第43页 |
5.4 基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| 第43-46页 |
6 总结与反思 | 第46-47页 |
6.1 研究成果总结 | 第46页 |
6.2 研究不足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