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车路相互作用动力学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车路耦合动力学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车路耦合动力学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简支梁移动荷载试验模型及参数识别 | 第16-33页 |
2.1 简支梁的振动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1.1 简支梁的振动微分方程 | 第16-17页 |
2.1.2 简支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| 第17-18页 |
2.2 在移动质量作用下简支梁的振动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 简支梁路面模型试验设计 | 第19-22页 |
2.3.1 路面设计 | 第20页 |
2.3.2 简支梁模型 | 第20页 |
2.3.3 牵引电机 | 第20-21页 |
2.3.4 电器控制柜 | 第21-22页 |
2.4 简支梁模型参数识别试验 | 第22-27页 |
2.4.1 主要试验仪器及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4.2 主梁的模态分析试验 | 第23-24页 |
2.4.3 模型主梁的抗弯刚度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4.4 主梁阻尼比的测定 | 第25-27页 |
2.5 主梁静载试验 | 第27-30页 |
2.6 动态响应试验 | 第30-32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二自由度车辆模型振动试验及参数识别 | 第33-48页 |
3.1 车辆简化模型介绍 | 第33-34页 |
3.2 车辆模型理论分析 | 第34-42页 |
3.2.1 二自由度四分之一车辆力学模型 | 第34-38页 |
3.2.2 车辆模型状态方程 | 第38-39页 |
3.2.3 系统仿真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2.4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 车辆模型振动试验设计及参数识别 | 第42-47页 |
3.3.1 车辆模型弹簧设计 | 第42-43页 |
3.3.2 车辆模型阻尼的设计 | 第43-44页 |
3.3.3 车辆模型振动台测试及自由衰减试验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车路相互作用模型试验 | 第48-63页 |
4.1 车路相互作用力学模型理论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2 车路相互作用模型试验 | 第51-54页 |
4.2.1 试验装置设计 | 第52页 |
4.2.2 分布刚度路面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2.3 试验仪器 | 第53-54页 |
4.2.4 模型试验 | 第54页 |
4.3 车路相互作用系统试验分析 | 第54-62页 |
4.3.1 车路相互作用模型确定性路面响应 | 第54-56页 |
4.3.2 车体、轮胎模型振动特性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3.3 阻尼对车辆振动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车辆模型在正弦波路面下的轮底动载荷试验 | 第63-81页 |
5.1 车辆动载荷模型 | 第63-64页 |
5.2 车辆模型在正弦激励下作用下的振动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 正弦波形路面下车辆动载荷的试验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3.1 动载荷的试验 | 第65-67页 |
5.3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 动载荷下车辆模型动力学响应 | 第68-77页 |
5.4.1 车辆模型正弦激励下振动响应 | 第68-74页 |
5.4.2 车辆参数对车辆模型振动影响 | 第74-77页 |
5.5 动载荷下路面模型的动态响应 | 第77-80页 |
5.5.1 动载荷的公式拟合 | 第78页 |
5.5.2 正弦激励下路面模型的动态响应 | 第78-8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81-83页 |
6.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| 第81-82页 |
6.2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