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成年人心理学论文

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、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. 前言第11-25页
    1.1 职场活力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活力的早期研究取向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职场活力的概念与结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职场活力概念的理论依据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职场活力的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职场活力的测量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职场活力与职业倦怠第17-18页
    1.2 心理资本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提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心理资本的概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心理资本的特质与状态之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心理资本的测量第20-21页
    1.3 组织公民行为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组织公民与公民行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第23-25页
2. 问题的提出第25-35页
    2.1 研究现状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职场活力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职业倦怠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心理资本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组织公民行为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研究现状总结第27-29页
    2.2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第29页
    2.3 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及研究假设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职场活力/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职场活力/职业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职场活力/职业倦怠、心理资本、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性别、学校类型与职场活力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第32-35页
3. 心理资本、职业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元分析研究第35-44页
    3.1 研究目的第35页
    3.2 元分析研究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文献检索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献的筛选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数据分析方法与报告的效应值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结果与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3.3 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路径分析研究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研究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结果与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本章结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元分析研究结果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理论模型第43-44页
4.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量表的修订与编制研究第44-61页
    4.1 研究目的第44页
    4.2 预研究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理论分析与访谈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量表的修订与编制第45-47页
    4.3 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研究目的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研究的参与者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研究所使用的量表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研究工具与方法设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初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最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第51-55页
    4.4 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研究目的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研究的参与者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研究使用的量表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研究方法与统计工具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结果与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4.5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研究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量表的重测信度研究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量表的内容效度研究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量表的实证效度研究第59-6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5.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、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第61-69页
    5.1 研究目的第61页
    5.2 研究方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研究的参与者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研究工具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第62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缺失值分析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性别与学校类型对于职场活力各维度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第66-6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影响职场活力表现的预测变量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理论模型验证第68-69页
6. 总讨论第69-81页
    6.1 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描述第69-71页
    6.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职业倦怠、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的三维度模型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不同性别与不同学校类型教师在职场活力维度上的差异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可能影响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表现的其他因素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职场活力、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74-76页
    6.3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总结国内已有关于心理资本、职业倦怠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促进职场活力研究的发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拓展对教师行业的认识第77-78页
    6.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研究工具上的不足第78页
    6.5 研究展望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理论模型的扩展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量表的外部效度检验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中小学教师与其他从业人员的职场活力状况比较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对接近显著临界值变量的研究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“如何开发积极情感状态?”的研究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93页
附录 中小学教师职场活力量表第93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视觉工作记忆数量与精度的权衡关系
下一篇:正念训练对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和焦虑情绪的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