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: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2 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网络语言 | 第16-18页 |
1.3.1 网络语言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1.3.2 网络语言的性质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语言的文明与规范、零度与偏离 | 第18-23页 |
2.1 语言文明与语言规范 | 第18-19页 |
2.1.1 语言文明 | 第18页 |
2.1.2 语言规范 | 第18-19页 |
2.2 网络语言中的零度和偏离 | 第19-23页 |
2.2.1 零度偏离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网络语言中的正偏离现象 | 第20-22页 |
2.2.3 网络语言中的负偏离现象 | 第22-23页 |
第3章:网络语言的规范原则:整体性原则 | 第23-29页 |
3.1 网络语言规范原则:整体性原则 | 第23-24页 |
3.2 规范的“层次”问题 | 第24-25页 |
3.2.1 语言的静态规范 | 第24页 |
3.2.2 语言的动态规范 | 第24-25页 |
3.3 本体规范和道德规范 | 第25-27页 |
3.3.1 网络语言的本体规范 | 第25-26页 |
3.3.2 网络语言的道德规范 | 第26-27页 |
3.4 语言规范场和语言规范度 | 第27-29页 |
3.4.1 语言规范场 | 第27-28页 |
3.4.2 语言规范度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整体性原则下的网络语言规范 | 第29-49页 |
4.1 网络语言失范现象 | 第29-43页 |
4.1.1 网络语言本体失范 | 第29-38页 |
4.1.1.1 语音失范 | 第29-31页 |
4.1.1.2 词汇失范 | 第31-34页 |
4.1.1.3 语法失范 | 第34-37页 |
4.1.1.4 符号失范 | 第37-38页 |
4.1.2 网络语言道德失范 | 第38-43页 |
4.1.2.1 脏话与攻击性言论 | 第39-40页 |
4.1.2.2 谣言 | 第40-41页 |
4.1.2.3 零语值、无厘头 | 第41-43页 |
4.2 网络语言不规范产生的原因 | 第43-47页 |
4.2.1 网络交际语境的特殊性 | 第43-45页 |
4.2.1.1 网络交际语境的特点 | 第44页 |
4.2.1.2 网络话语的特殊性 | 第44-45页 |
4.2.2 网民群体的特殊性 | 第45-46页 |
4.2.3 社会因素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3 网络语言失范的消极影响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规范网络语言 | 第49-53页 |
5.1 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 | 第49-50页 |
5.2 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| 第50页 |
5.3 网民道德建设 | 第50-51页 |
5.4 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 | 第51页 |
5.5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| 第51-52页 |
5.6 保障网络言论自由 | 第52-53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53-54页 |
引文注释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9页 |